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总结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经验,对鼻窦内窥镜手术69例(121侧次,均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龄14~68岁。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14例(25侧次),全筛窦开放术33例(59侧次),全蝶筛窦开放术21例(36侧次),蝶窦开放术1例(1侧次)。辅以上颌窦根治术23例(36侧次)。随访3~20个月。术后鼻塞完全消除者57例(57/59);头痛完全缓解者51例(51/56);脓涕完全消失者35例(35/54);嗅觉完全或部分恢复者26例(26/4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期内鼻息肉残留和复发率为12.39%。重点讨论了手术适应证、术前CT扫描、术中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胸腔入口区肿瘤影像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X线、CT及MRI等影像检查在胸腔入口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肺上沟癌、甲状腺瘤、支气管囊肿、脂肪瘤等肿瘤。所有病人均有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28例行CT检查;40例行MRI检查。结果:42例经X线发现肿瘤阴影。28例行CT检查,定位正确者27例;定性正确者25例,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40例MRI定位均正确;定性正确者36例,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0%。结论:X线平片仍是首选方法,是发现肿瘤的重要手段。CT检查对组织成分的显示优于X线检查,显示钙化、骨质破坏、坏死及脂肪等均较满意。非侵袭性的MRI检查对胸腔入口区肿瘤诊断准确性高,是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不应列为首选检查。MRI显示血管及臂丛神经受侵是其特有表现,显示钙化及骨质受侵不如CT扫描。  相似文献   
3.
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和CT表现,并与8例胸壁结核作了对照。结果:按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型,Ⅰ型:由胸壁突向肺野的软组织肿块。有滑膜肉瘤、Askin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软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各1例,神经鞘瘤2例。Ⅱ型:以肋骨为中心的梭形软组织肿块。有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骨髓瘤2例,软骨瘤1例,结核3例。Ⅲ型:肋骨外方胸壁软组织肿块。有脂肪瘤、脂肪肉瘤各1例,结核5例。Ⅳ型:单纯肋骨膨胀性或密度改变。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瘤各1例。结论:CT对Ⅰ、Ⅱ、Ⅲ型病变的诊断较常规X线明显优越。影像学方法对鉴别胸壁肿瘤的良恶性有肯定作用,也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4.
嗅裂息肉     
为探讨嗅裂息肉的起源部位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嗅觉恢复的情况,在鼻内窥镜下对31例(59侧)嗅裂息肉起源部位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嗅裂息肉69.5%(41侧)起源于后组筛窦,其中起源于后筛开口处者占39.0%(23侧),起源于后筛房内者占30.5%(18侧)。此外起源于中鼻甲内侧者占13.6%(8侧),蝶筛者占10.2%(6侧),上鼻甲息肉样变占6.7%(4侧)。介绍了不同起源的嗅裂息肉的处理方法。另外对这些患者经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的嗅觉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发现52.0%(26侧)3个月内嗅觉恢复满意,28.0%(14侧)术后嗅觉有好转。合并中鼻道息肉,或有全鼻窦炎的患者嗅觉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5.
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经三苯氧胺治疗后血清性激素,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及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的改变,探讨三苯氧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效果。方法:4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分为绝经前组(28例)及绝经后组(12例),给予三苯氧胺每次20mg,每天3次,口服10天,观察血清性激素等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有一定程度改变,表现为癌细胞向分化好的方向发展,以核浆比例下降、核分裂相减少、核形态向圆形转变为特征。用药后,绝经前患者促卵泡刺激素升高,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含量或升高或下降,孕激素受体(PR)含量增加。绝经后患者卵泡刺激素下降,癌组织ER、PR含量以增加为主。结论: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癌有一定治疗效果。对绝经前患者,三苯氧胺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对绝经后患者,则表现为弱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γ-氨基酸(GABA)、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N-甲基-天冬氨酸(NMDA)和PL-2-氨基-5-磷酸戊酸(APV)对单耳堵塞沙土鼠堵耳对侧下丘中央核(ICc)的听反应域面积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出生后3周龄(21d)、6周龄(42d)和成年(70d)对沙土鼠单耳堵塞(各10只),4周后在ICc微电泳上述4种药物,记录听反应域面积的变化。结果各组听反应域面积在GABA、APV作用下减小,Bicuculline、NMDA作用下扩大。除APV对3周龄组作用(t=5.8408,P=0.1538)外,用药前后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比较各组间的药物所致听反应域变化率可见,GABA作用下的3周龄组与成年龄组间、bicuculline和APV分别作用下的6周龄组与成年龄组间差异都有显著意义(t=2.4065,P=0.0208;t=2.0665,P=0.0448;t=3.1751,P=0.0037),而其余实验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沙土鼠听觉发育中GABA能抑制机制建立的“关键期”要延续到出生后6周,NMDA兴奋机制的建立却可能在6周前,GMWW者间有一磨合匹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