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特殊体位数字化X线摄影在小儿骨科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放射科接受常见特殊体位摄影的421例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各体位的摄影条件,在竖屏上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421例患儿检查部位以颈椎、股骨颈及双足等为主,占76.5% (322/421),421例患儿的562幅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分).两位医师打分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很好(Kappa值=0.715).结论 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合理选择体位和设备进行特殊体位摄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CTA资料,其中42例前交通动脉瘤为研究组,90例无脑血管病变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的差异。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率(78.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9,P0.001)。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情况,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的"双低"模式行320排CT头颈部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60例行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使用120k V管电压,优维显370mg I/m L对比剂;B组30例,采用100 k V管电压,碘克沙醇270mg I/m L对比剂,余参数设置相同。测量两组患者头颈动脉的CT值、背景CT值及噪声值,计算对比噪声比;记录设备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剂量。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头颈部动脉的CT值、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技术结合迭代重建行320排CT头颈部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0岁.发作性失神三十余年.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CT检查:左颞部可见不规则钙化影,大小约为31.9 mm×20.2 mm,CT值约361 HU,邻近颅骨增厚(图1、2).MRI表现:左侧颞叶可见斑片状稍长T1、短T2信号(图3、4),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图 5),MRA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走行正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脉CTA"双低"扫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采用冠脉CTA"双低"扫描模式发现的2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RP)以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方法,分析各型冠脉异常起源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冠脉CTA"双低"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24±1.16)mS v,碘对比剂平均用量为(41.8±5.2)ml。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有4种类型:多个开口4例,异常开口于主动脉窦外7例,异常开口于不适宜的冠状窦13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结论采用冠脉CTA"双低"扫描不仅可以准确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解剖细节,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动态点征"对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 48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行基线CT平扫以及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检查,24h内复查CT,根据血肿体积变化分为血肿扩大组和无血肿扩大组,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动态点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组间"动态点征"比例的差异。结果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有18例出现血肿扩大,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发现16例"动态点征",其中有13例出现血肿扩大,3例无血肿扩大。两组间"动态点征"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P0.001)。"动态点征"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90.0%、阳性预测值81.3%、阴性预测值84.4%。结论 320排CT低剂量灌注成像"动态点征"可以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觉增强影像处理软件(enhanced visualization image processing,EVP)技术在髋关节侧位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0例患者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应用EVP技术进行重建,由两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DR原始图像和EVP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边软组织显示情况。结果经EVP技术处理的髋关节侧位DR图像对髋关节各构成骨整体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原始图像(P<0.05)。结论 EVP技术能有效提高髋关节侧位DR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下丘脑错构瘤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和MR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将下丘脑错构瘤分为Ⅰ~Ⅳ型,Ⅰ型和Ⅱ型错构瘤均位于下丘脑下方、脚间池内,第三脑室底部无明显受压变形,其中Ⅰ型错构瘤与下丘脑附着面小,Ⅱ型错构瘤与下丘脑附着面宽大,但第三脑室底部变形不明显(无变形或变形10%);Ⅲ型错构瘤骑跨于第三脑室底,第三脑室底部受累变形明显;Ⅳ型错构瘤完全坐落于第三脑室底,位于三脑室内。本组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4例,无Ⅳ型。Ⅱ型和Ⅲ型下丘脑错构瘤以痴笑样癫痫发病,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癫痫明显减少。Ⅰ型下丘脑错构瘤以性早熟相关症状发病,经手术治疗后性激素水平降至儿童期正常水平。结论 MRI扫描可以对下丘脑错构瘤进行准确的分型,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手术入路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颅脑CT成像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分割和血肿扩大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因高血压脑出血行颅脑CT平扫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症状出现后6 h内进行基线CT扫描,并在随后24 h内进行CT复查,比较血肿是否扩大。为构建血肿分割与血肿扩大预测模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共包含350例患者,用于训练模型,测试集包含150例患者,用于模型的验证。模型采用基于Attention U-Net的网络框架对颅脑CT的血肿进行自动分割并采用基于ResNet-34的网络对血肿扩大进行预测。分割模型的准确度评估采用均交并比(MIoU)和Dice系数作为评价指标。预测模型准确度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临床定量资料以平均±标准差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性,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在年龄(P=0.211)和性别(P=0.21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肿扩大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