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病变程度及其预后与血浆肌钙蛋白I (cTnI)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 5 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血浆cTnI及CRP浓度 ,并与对照组 (健康者 5 0例 )相比较 ,分析cTnI及CRP的临床意义。【结果】①血浆cTnI及CRP浓度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 (SA)、UA组分别为 :(0 4 2± 0 0 6 ) μg/L ,(2 2 93± 10 8) μg/L ;(0 5 9± 0 13) μg/L ,(5 2 16± 32 8) μg/L ;(1 92± 0 5 8) μg/L ,(13811± 86 1) μg/L ;SA组及U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5 ,P<0 0 1)。②观察 4w ,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35 5 % ,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③cTnI与CRP具有一定相关性 (r =0 5 1,P <0 0 5 )。【结论】血浆cTnI及CRP水平在临床评价UA病情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116例,分为2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7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7±8)岁;B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5)岁。详细记录每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ABI。结果①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ABI〈0.90:②B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BI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治疗中可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介入治疗能够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共146例,根据Hcy的四分位间距水平分成四组,同时根据BaPWV≥1400 cm/s为异常界值,分成BaPWV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Hcy,测定双侧BaPWV。结果 Hcy与年龄、吸烟史、收缩压(S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及BaP-W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8、0.272、0.608、0.575、0.460及0.351,P<0.05),BaPWV与Hcy、SBP、PP及PPI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322、0.322及0.253,P<0.01)。以BaPWV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PP和Hcy是高血压病患者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张力反应性增强因子结合蛋白(tonicity-responsive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TonEBP)基因对巨噬细胞活性、迁移、增殖及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TonEBP-shRNA慢病毒感染Raw 264.7细胞,筛选稳定细胞株,Real time-PCR、Western blot评估干扰效率,选取干扰效率最高的慢病毒感染组及空载慢病毒感染组用于后续实验。各组细胞同步培养,孵育24 h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吞噬功能。结果 成功建立并筛选出干扰TonEBP稳定细胞株,与正常细胞组相比,mRNA和蛋白的干扰效率均高于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TonEBP表达可使细胞活性明显下降[24 h (0.39±0.02 vs 0.46±0.01),48 h(0.57±0.02 vs 0.63±0.02),72 h(0.71±0.02 vs 1.01±0.11),96 h(0.93±0.06 vs 1.42± 0.04),120 h(1.26±0.06 vs 1.56±0.09) ](P<0.05),同时显著降低细胞迁移(88±7.00 vs 356±35.23)、增殖[(38.73±2.57)% vs (50.20±2.29)%]及吞噬[(2.26±0.10)% vs (5.63±0.42)%]能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TonEBP的表达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降低其迁移、增殖及吞噬能力,为继续探究与巨噬细胞相关的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IVUS-VH的影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32例ACS患者冠状动脉进行IVUS-VH研究,与30例SA 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36.7%∶14.5%,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2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 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成分土槿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B)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udes,LPS)诱导的RAW264.7源性巨噬细胞表型偏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LPS诱导小鼠RAW264.7源性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模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处理前后RAW264.7源性巨噬细胞表型偏移的变化,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及细胞周期。【结果】PB能够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源性巨噬细胞M1表型标志物IL-1β、i NOS、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提高M2表型标志物Arg1、Mrc1的m RNA表达水平,使其细胞迁移能力降低、细胞阻滞在G0和G2期。【结论】PB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源性巨噬细胞向M1型偏移,对巨噬细胞中介的相关疾病可能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在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142例,分为2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85例,B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57例。A组和B组所有病例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10mg/d)、福辛普利钠(10mg/d)、西洛他唑(200mg/d)、拜阿司匹林(100mg/d),连续用药至少12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测ABI。【结果】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ABI〈0.90。B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AB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O.05)。A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BI是早期诊断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应成为治疗中的常规检查以评估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睡前和晨服阿司匹林在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物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从门诊和查体人群中筛选未经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500例,按随机原则均分为5组.组1为改善生活方式;组2为组1+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3为组1+睡前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组4为组2+晨服达爽5 mg;组5为组3+晨服达爽5 mg,连续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血压监测,留取各项化验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组1、2、3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动态血压监测趋势亦无明显改变;组4、组5收缩压和舒张压则较治疗前及组1、2、3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动态血压监测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阿司匹林在睡前服用是安全可行的,与晨服比较,有助于降低血压.在合并服用ACEI类药物降压时,不同时间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降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涛  赵季红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3):249-251,25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介入治疗前行超声心动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的96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对照组未口服他汀类降脂药,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LVEF、炎性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cell,WBC)水平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再狭窄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血浆hsCRP水平及WBC计数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两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反应,降低介入术后再狭窄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