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并对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430例65岁以上男性常规体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血尿酸水平人群临床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关系。结果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9.8%,其患病情况在老年不同年龄段无明显差异。高尿酸血症患者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血尿酸正常者的2.03倍(OR 2.03,95%CI 1.21~3.41)。在所有代谢综合征组分中,高三酰甘油血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最强(OR 3.14,95%CI 1.93~5.12)。结论我国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 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2月12日、2013年12月4日、2014年5月21日、2015年5月20日、2016年5月11日所有住院患者, 对5年医院感染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5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67%、6.33%、5.66%、5.16%、4.65%, 呈逐年下降趋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 占40.88%;其次分别为泌尿系统感染(10.81%)和手术部位感染(9.97%)。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63.16%;多重耐药菌株占检出病原菌的32.85%。  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逐年下降, 体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效果显著, 各科室和感染部位情况提示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医院感染近年来面临多重耐药菌的威胁, 在有力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同时, 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和感染患者的接触隔离。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腹痛二年半、腰痛、发现双肾积水、腹膜后软组织影和腹主动脉瘤一年半于2005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隐痛,未予特殊处理.2003年9月,出现下腰部、髋部酸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37.5℃,查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波动于35~56 mm/h,肌酐(Cr)18 mg/L,尿素氮(BUN)80 mg/L;B型超声检查发现"双肾轻度积水,双输尿管上段扩张",肾图示"左肾功能严重受损,右肾功能中度受损",腹部CT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包绕周围血管及左输尿管"(图1),口服中药保肾治疗,症状无改善.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1岁.因腹痛二年半,腰痛、发现肾积水、腹膜后软组织影和腹主动脉瘤一年半于200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隐痛,未予特殊处理。2003年9月,出现下腰部、髋部酸痛,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37.5℃。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9.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5 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 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11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半年的开放前瞻性研究。用药半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和药物的副作用。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用药组治疗 1年时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平均增加 4 7%±3 0 %、1 4 %± 3 7% ,安慰剂组增加 0 1%± 4 1%、- 1 3%± 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用药组骨转换指标Ca/Cr、Hop/Cr在 3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ALP在 6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P <0 0 1)。在开放组中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平均分别增加 4 5 %± 4 3% (P <0 0 1)、1 5 %±5 2 % (P <0 0 1) ,用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 (13 3% )、其次为皮疹和头昏 ,均为轻度、一过性 ,继续用药后自然缓解。结论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腺癌CT影像表现及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9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癌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功能性皮质腺癌14例,无功能皮脂腺癌7例。肿瘤体积均较大,21例病变均单发,直径≥6 cm,密度不均,20例病变内有出血坏死;5例见钙化灶;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9例局部浸润及邻近组织受累,11例存在远处转移。术前准确诊断18例,误诊3例,均误诊为嗜铬细胞瘤,诊断符合率85.7%。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准确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癌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特征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准确诊断,但部分肾上腺皮质腺癌与嗜铬细胞瘤鉴别困难,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