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玉莲  张滨  樊文鑫  韩可为 《现代护理》2006,12(26):2473-2474
目的评价在6 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8 5 0例行6 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进行严格的护理操作和指导,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 5 0例6 4排CT冠脉检查患者无一例渗漏,成功率(图像优良)达到9 5.6 3%。结论严格的护理操作和心理、生理干预是6 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重组技术(MPR、CPR)同层显示股神经及其腰丛各构成支全程走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5例无下肢症状及常规CT未见股神经走行区异常的患者,总计观察双侧股神经70条,双侧股神经及其腰丛各构成支共计210条(股神经及L2神经构成支70条,股神经及L3神经构成支70条,股神经及L4神经构成支70条)。行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股神经及其腰丛各构成支全程重组,并观察其解剖学特征。结果 股神经与腰丛各构成支在重组图像中为连续的条索状结构,股神经主干显示满意率为92.86%(65/70),L2神经至股神经全程显示满意率为37.14%(26/70),L3及L4神经至股神经全程显示满意率分别为82.86%(58/70)和87.14%(61/70)。结论 CT重组图像显示股神经及其腰丛构成支效果满意,是显示股神经、术中定位股神经损伤、观察病变整体形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腰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40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以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明显,疼痛逐渐加重,影响行走。患者步入病房,步态蹒跚。腰椎右侧叩击痛(+),股神经牵拉实验(+)。双下肢各肌群肌力 V 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大腿内侧、小腿内侧及前方皮肤感觉略减退。肌电图显示右股神经支配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右股神经周围运动未引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体化低管电压的扫描方案对心脏CTA检查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心脏CTA检查的患者,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按BMI指数分组,给予不同管电压、自动管电流扫描,选用心动周期的70%-80%为全剂量扫描时间窗,单次心跳采集数据。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三组心脏CTA检查的数据及双盲法评价图像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三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C组ED值明显大于A组(P0.001)和B组(P0.001),A组ED值明显小于B组(P=0.001);三组病人图像的CNR、SNR不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名医师双盲法评定图像质量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61。结论个体化低管电压扫描方案能显著降低了心脏CTA辐射剂量,并图像质量得以保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对850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进行严格的护理操作和指导,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0例64排CT冠脉检查患者无一例渗漏,成功率(图像优良)达到95.63%.结论 严格的护理操作和心理、生理干预是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危险因素人群(简称高危人群)的随访观察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CCTA检查且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的80例患者,经临床干预后,间隔2年再次行CCTA检查,同时行上述生化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检测,根据两次CCTA检查结果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并对2组两次生化指标、体质量指数及其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稳定组60例,进展组20例。进展组第1次与第2次检查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2);稳定组第2次检查体质量指数、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小于第1次检查(t=2.10、2.68、3.45、4.26、5.90,P=0.04、0.01、0.001、0.000 1、0.000 1);进展组第2次检查甘油三酯(t=2.39,P=0.02)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稳定组第2次检查(t=3.98,P<0.000 1);进展组血糖变化率高于稳定组(t=-2.04,P=0.045)。结论 CCTA对于随访观察高危人群冠心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加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延缓或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利用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 STAR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在主动脉根部的轴位层面上选择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定位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180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在主动脉根部的轴位层面上分3组选择ROI:A组:ROI在轴位层面的正中央、B组:ROI在轴位层面的中前部、C组:ROI在轴位层面的中左侧。分别测量ROI的主动脉及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CT值,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组在主动脉位置上的平均CT值分别为416.8,460.3和394.6Hu;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平均CT值分别为396.1,458.6和381.1Hu;右冠状动脉主干的平均CT值平均分别为397.1,436.7和383.1Hu。统计显示A组和C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64排螺旋CT利用跟踪触发扫描技术(SURE STAR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在主动脉根部的轴位层面上选择ROI的定位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其最佳位置应选在主动脉根部的轴位层面的中前部。  相似文献   
8.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肾脏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肾灌注成像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患者行双侧肾脏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其中包括泌尿系统结石16例、肾囊肿5例、膀胱炎症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分别绘制肾门层面的肾皮、髓质及整体。肾实质的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肾血流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收集灌注前3d患者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值。分别将SCr和BUN与各部位灌注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皮质BF为(171±59)ml/(min·100g)、BV(72±25)ml/100g、MTT(44±57)S、TTP(16±6)S;髓质BF(39±10)ml/(min·100g)、BV(181±82)ml/100g、MTT(305±131)S、TTP(46±8)S;整体实质BF(96±29)ml/(min·100g)、BV(125±51)ml/100g、MTT(165±72)S、TTP(30士5)S。SCr值与。肾皮质BF、BV、MTT、TTP有显著相关性(r=-0.380、0.511、0.674、0.682,P〈0.05),与髓质及整体。肾实质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BUN值与肾脏各部位的灌注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肾皮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精确反映肾功能,与SCr值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动脉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201例血管造影分别为,心脏169例、优级60%,良为35%,差级为5%.头颈部36例、优级80%,良为14%,差级为8%.下肢动脉15例、优级60%,良为20%,差级为20%.结论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受穿刺静脉、造影剂流速、扫描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