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对老年感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90例老年感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90例以头痛为主诉入院的非感染性脑膜炎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CRP,比较组间差异,并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脑脊液IgA、IgM、IgG、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IgA、IgG诊断阳性率高于结核性、细菌化脓性脑膜炎(P<0.05);细菌化脓性脑膜炎IgM、CRP诊断阳性率高于病毒性、细菌化脓性脑膜炎(P<0.05)。结论老年感染性脑膜炎诊断中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CRP检测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运动疗法、ADL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康复干预,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为期14d的住院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17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赵建民  朱美婕  李慧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86-1187,119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针对性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的2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量表测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5.2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经济压力、3种以上基础疾病、左侧半球、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侧半球、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该给予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3.1-2008.1之间收治的眼肌麻痹的病人,共55 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7.2岁,动眼神经麻痹32例,外展神经麻痹8例,多颅神经麻痹8例.可将眼肌麻痹按神经解剖学定位神经源性、神经肌接头、肌源性等.结果诊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10例,动脉瘤8例,重症肌无力5例,多颅神经炎2例,甲亢2例,炎症2例,颅内肿瘤 3例,肌营养不良 1例,原因不明4例.上述病例经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性及重症肌无力发病率居前三位者预后相对良好.结论 眼肌麻痹在神经内科为较常见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低剂量多层螺旋CT、常规CT平扫在肺癌手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00例,依据复查方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n=50,低剂量多层螺旋CT)和常规组(n=50,常规CT平扫)。比较两组患者的CT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的CTDIvol、DLP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4.0%,高于常规组的60.0%(P<0.05)。结论相较常规CT平扫,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肺癌手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眩晕、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共济失调、Horner征、水平眼震,可伴有呃逆,复视,对侧肢体轻瘫。影像学改变为延髓背外侧异常信号,合并小脑,桥脑,枕叶,丘脑异常信号。经积极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综合征系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障碍所致,典型临床表现有眩晕、交叉感觉障碍、Horner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头颅MRI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低剂量螺旋CT较常规剂量CT的辐射剂量降低了75%~90%[1].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后再次成像,还能够克服传统胸部X线片对非钙化小结节不敏感的缺点,能发现直径<5 mm的微小病变.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应用低剂量螺旋CT对胸部做筛查扫描,可以降低20%的肺癌病死率,发现更多的早期可切除肺癌,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肺...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