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8月对3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其中18例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减压和后路枕颈内固定术:15例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5例不可复型仅行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6~96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上颈段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9.3%。发生颅内感染1例,前路钢板松脱1例。结论:与常规减压方法相比,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手术创伤小,操作精细、准确,术中与助手可协同操作。  相似文献   
2.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伸性能.方法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 24例及新鲜寰椎韧带标本 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 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 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 MTS- 858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拉伸性能.结果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 (20.0± 2.4)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2.1± 0.5)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10.7± 1.6)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6.6± 1.1) mm、 (6.7± 1.0)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3.8± 1.1) mm、 (3.7± 1.1) 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 3种类型 (1)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 30% (10例 ); (2)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 1/2,占 54% (18例 ); (3)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 1/2,占 14% (5例 ).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最大载荷为 (606± 90) N,最大变形量为 (4.3± 0.5) mm.结论 (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18 d)。1例术后早期出现剧烈腰痛(2.3%),1例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2.3%)。术前腰痛VAS评分(7.62±0.44)分,术后(3.51±0.82)分;术前腿痛VAS评分(8.13±0.61)分,术后(3.12±0.36)分;术前ODI指数(80.26±5.09),术后(28.77±2.53)。44例患者最少获得24个月随访,42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椎间部分骨性融合。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88.6%),良3例(6.8%),可2例(4.6%)。[结论]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且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14~L3节段制备成胸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传统短节段4钉法固定和伤椎置钉6钉法同定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临床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1例,观察该方法的即时复位效果.结果:伤椎置钉法固定后的脊柱标本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的运动范嗣均小于对照组和四钉法固定组(P<0.01).两种固定方法的旋转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六钉法明显小于四钉法固定组(P<0.01).41例患者术前Cobb角14~37°,平均23.4°,术后-3~5°,平均-2.3°.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33.7%~67.2%,平均60.8%.术后高度87.9%~98.7%,平均94.3%.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提供明显高于传统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并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前路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胸腰段和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手术治疗胸腰段和腰段AIS患者42例,均为女性.前路组22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采用侧前方入路,单棒或双棒系统矫正固定融合.后路组20例,年龄11~19岁,平均14.8岁;采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技术.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冠状面和矢状面校正率、融合节段以及SRS-24评分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63个月,平均28.3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34±36)和(292±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40±207)和(596±227)ml,平均融合椎体数分别为(5.2±0.8)和(6.7±1.2)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冠状面腰弯.胸腰弯矫正率分别为(93±5)%和(88±5)%,平均SRS-24评分分别为98和94;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术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能够达到与前路手术相同的矫正率,但融合节段较长.  相似文献   
7.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6例由新鲜创伤和25例由陈旧性创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引起的枕颈失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7个月。3l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l例在术中发现有椎动脉损伤,术后无相关症状出现。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 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手术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仍是目前枕颈融合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强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SCI)血清及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家兔分成3组,Ⅰ组为全椎板切除 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为不完全性SCI 大剂量MP冲击治疗组。Ⅲ组为不完全性SCI 生理盐水。用改良Allens法造成Ⅱ、Ⅲ组不完全性SCI模型,通过ELISA、MBP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对比观察血及脊髓组织中MBP的变化。同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测定比较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大剂量MP治疗组的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浓度较单纯损伤组明显下降,病理切片上组织的MBP髓鞘染色明显增加,病理损害减轻。结论大剂量甲强龙(MP)对能下调SCI血中的MBP浓度,减少损伤脊髓髓鞘组织中MBP的释放,从而减轻髓鞘组织的退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对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具新鲜C1~4颈椎标本,按Hangman骨折病理诊断标准模拟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并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③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④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解剖结构逐级破坏,ROM值逐渐增大。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与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旋转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峡部,前后纵韧带对屈伸运动影响明显,而侧弯运动则随着各椎间结构的破坏逐步下降;准确判断Hangman骨折的具体损伤部位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