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髂内动脉微球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CDDP-ms)和明胶微球(G-ms)行犬髂内动脉微球栓塞。结果是:(1)不含药的明胶微球在末梢血管内多呈部分性阻塞,造成的组织炎性反应轻;(2)含药微球多导致末梢血管完全性阻塞、管壁破坏、管腔周围组织严重炎性反应及纤维化。说明微球用于临床时应充分注意剂量的适当及插管的选择性,以防盆腔脏器坏死穿孔。  相似文献   
2.
3.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深静脉,大都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和血液高凝状态造成,少数发生于上肢者可由起搏器导线或上肢过度运动引起。肺栓塞和肢体动脉的栓塞可由于静脉系统血栓脱落所致。经皮经导管溶栓近年来已成为这类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987年9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举行了有关本题的各科专家讨论会,本文拟综述有关进展。一、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可产生肢体肿胀、压痛、Homan,s征(足向背侧屈曲可激发腓肠肌疼痛)等。如仅根据这些表现即诊断本病是很不可靠的。但当病人出现肢体变硬、郁滞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或溃疡时,顺行性造影常显示血栓和静脉再通造成的典型“树皮”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对于慢性多发性无菌性骨髓炎文献上屡有报导,其特点是绝大多数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组织学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文献上曾有不同的名称,如.亚急性慢性对称性骨髓炎,慢性对称性骨髓炎,儿童慢性多发性锁骨、干骺端骨髓炎,慢性多发性对称性骨髓炎。因病变并不一定对称,近来多称为慢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炎(CRMO,chronic recurrent multifocal osteomyelitis)。病因至今不明,发病年龄19月—27岁(除1例55岁者外),半数病例小于10岁。男女发病率为1:2。绝大多数无外伤史,少数病人发病前有肺部感染的病史。组织学表现早期为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的急性炎症过程,见骨质吸收和增生现象,偶可形成脓腔。后期主要为炎性浸润性淋巴细胞,可见  相似文献   
6.
传统X线显示的病灶边缘、骨膜反应及瘤基质钙化等征象,是据以判断骨肿瘤生物活性和组织类型的主要依据。CT和MR对多数骨肿瘤难以做出特异诊断,但在病灶定位及周围软组织改变的显示等方面优于平片。一些文章提示CT和MR对瘤实质的研究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7.
对44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施行选择性动脉管插管化疗83例次.其中行微球栓塞治疗15人,为28例次。44例患者均为进展期或复发性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分期Ⅱ期39例.Ⅳ期5例。各类卵巢癌39例,宫颈癌4例,阴道癌1例,随访率100%。显示完全有效(CR)9例,部分有效(PR)17例,轻微有效(MR)17例,无效(NC)且例,近期有效率(CR+PR)达59.1%。抗肿瘤效果肯定,副反应如较严重胃肠道反应占23.2%,明显骨髓抑制占4.8%,肝功能损害占2.4%,高热占3.6%,严重腹泻占1.2%,深部血肿占1.2%,穿刺部位出血占1.2%,臀痛占43%,下肢麻木占14%,神经损害致下肢瘫痪占1.2%。为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在行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前,以明胶海绵碎块先行臀上动脉栓塞,阻止药物分流,为减少神经损伤,插管时应避开髂内动脉后支。  相似文献   
8.
对105例胃前壁癌和39例结肠局部癌双对比造影(DC)远地壁影像作了临床研究和149例切除标本的DC实验观察,发现病变在远地壁位或同时累及侧壁时的2个特征性表现:雾滴征和多边征。在本组胃和结肠癌中,雾滴征的出现率分别有100例(95%)和38例(97%);多边征在72例累及大弯或小弯的胃前壁癌中有70例(97%),在结肠癌中有35例(87%);论证了此二征形成的物理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外科手术是盆腔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许多复发性、转移性以及进展期肿瘤外科手术已难奏效。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缩小、腹水减少、出血停止、粘连和浸润减轻,常为患者创造二次手术机会,可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为提高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的疗效 ,介绍双侧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 5 5 0例 ,86 0个椎间盘。方法 侧卧、与背平面呈 45°夹角、透视下定位 ,右侧逐级套管旋转式进入椎间盘 ,反复切吸及庆大霉素溶液 10 0 0 m l冲洗 ,操作完成后 ,将病人翻身 ,重新定位 ,同样方法进行左侧操作切吸。结果 术毕症状明显缓解、1月内症状消失者占 74.5 % ,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者占 97.2 %。随访 6月至 3年 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腰椎间盘切吸术后效果 ,与切吸时间长短 ,碎片的多少 ,冲洗量的多少有关。双侧椎间盘切吸 ,进针后在椎间盘中央区不同位置不同角度 ;切吸时间长 ,冲洗溶液多 ,碎片增加 ,更易起到解除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