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使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42例。结果 骨折均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愈合平均时间6.2个月。钉道感染率12%。结论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可纵轴方向滑动,起延长加压作用,两端有球状万向关节,可做各方向调节,使用灵活和容许早期活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合成的抗骨质疏松化合物依替二膦酸锶对骨组织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以去势SD大鼠为基础,对依替二膦酸锶、依替二膦酸二钠和二氯化锶以及不同剂量依替二膦酸锶对大鼠股骨及腰椎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结果 依替二膦酸二钠治疗12 w后其股骨的最大负荷升高9.5%(P =0.028),并且其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依替二膦酸锶治疗组8 w、12 w后,其股骨的最大负荷分别升高21. 9%和22. 3%(P = 0. 020,P =0.047),且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3种不同药物治疗下,股骨于最大负荷下的变形没有明显变化。所有治疗组大鼠椎体的最大负荷均高于去势对照组。依替二膦酸锶治疗12 w后,其椎体的最大负荷明显升高(P =0.016),并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观察到100 mg/ ( kg? d)和 150 mg/(kg? d)治疗组干预8 w后,其股骨最大负荷升高(P =0. 035,P = 0. 042),并表现出统计学意义;椎体最大负荷于也明显升高(P =0.018),并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大鼠股骨他椎体于最大负荷时的椎体变形并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实验发现依替二膦酸锶与依替二膦酸二钠相比,对去势大鼠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其干预后去势大鼠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质的出现更早,且其升高的幅度也较高。50 mg/(kg? d)、100 mg/(kg?d)和150 mg/( kg? d)3种不同剂量的依替二膦酸锶均能有效地改善去势大鼠椎体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质,且其改善生物力学性质的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化合物中的骨吸收抑制物依替二膦酸和骨形成促进物锶进人大鼠体内后,两者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人大骨节病髋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四川省壤塘县112例(224髋)确诊为成人大骨节病的患者进行髋关节摄片,观察髋关节髋臼侧、股骨侧有无影像学改变,测量髋关节Sharp角、CE角、髋臼指数、头转子间距离、头颈指数和颈干角,并将测量结果与我院40例(80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4髋中有22髋(9.8%)出现髋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112例患者Sharp角平均37.92°、CE角平均30.26°、髋臼指数平均43.86、头转子间距离平均1.69cm、头颈指数平均1.80、颈干角平均121.8°。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大骨节病组患者颈干角较小,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测量指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大骨节病部分患者髋关节在影像学方面具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髋臼软骨下骨硬化或囊变、股骨头形态不规则伴密度异常、颈干角变小。上述影像学改变与骨关节炎患者相比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研究阿仑膦酸钠和洛发他汀预防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30只,阿仑膦酸钠干预;B组:30只,洛伐他汀干预;C组:30只,阿仑膦酸钠+洛伐他汀干预;D组:30只,生理盐水干预,干预2周后连续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4周.注射结束后12周处死大鼠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和Micro-CT检测研究骨小梁微观结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计算骨小梁空骨陷窝率得出A、B、C和D组大鼠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33.3%、40.0%、23.3%和56.7%.同时四组的Mirco-CT结果显示A、B、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D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D组(P<0.01);且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A、B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A、B组(P<0.05),A、B两组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和洛伐他汀可以增加大鼠股骨头骨小梁的密度,从而对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且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病例资料,对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合并症、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1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岁,肾功能不全代偿期9例,氮质血症期8例。术前合并干燥综合征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例,肾结石5例,尿路感染4例,高血压8例,Ⅱ型糖尿病10例,痛风2例,贫血13例,冠状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1例。术前准备平均8d,平均住院18d,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氮质血症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切口渗液,6例切口周围大片皮下瘀斑。无肾功能恶化、切口感染等病例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经过缜密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好手术时机,这类患者完全可以安全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患者于切皮前10min静脉单次使用10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第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0g/L或患者有贫血表现时予以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指标。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总失血量及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4例(46.7%,14/30),对照组26例(86.7%,26/30)需要输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10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为主的多模式控制血液丢失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髋关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该方案是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是止血带效应所导致的纤溶亢进,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减少出血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目的:探讨TXA减少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选择130例行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A组为试验组,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静脉给予10 mg/kg TXA;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TX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内每小时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结果:术后1~3 h每小时引流量和总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4~6 h每小时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1 d、3 d、5 d A组血红蛋白值均高于B组(P<0.05)。A、B两组总失血量分别为752 ml和1107 ml(P<0.05)。A、B两组输血人数分别为5人和12人,输血率分别为7.7%和18.5%(P<0.05)。两组患者术前、松止血带时、术后3 h和术后24 h PT、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 D-二聚体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DVT,术后3周两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结论结论:TKA手术中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给予TX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瞬时脉冲足底静脉泵预防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最优的机械预防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拟行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瞬时脉冲足底静脉泵和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患肢肿胀情况,住院时间和使用机械设备预防DVT的舒适度。结果 术后2周,观察组DVT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机械设备使用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瞬时脉冲足底静脉泵可有效预防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且舒适度高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的时间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 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骨侧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翻修中应用髓内打压植骨结合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9月,对38例(38髋)Paprosky ⅢA型股骨骨缺损患者行翻修重建,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岁.翻修原因:骨溶解、无菌性松动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6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Vancouver B3型).股骨侧干骺端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髓腔内打压植骨进行修复,股骨柄采用全涂层长柄假体(7~10英寸).术后定期随访,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及CT观察:假体柄有无松动下沉、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情况、植入的异体颗粒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3.4个月(23~6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32~4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69~95分).无患者发生脱位、假体周围骨折.1例术后感染,行再次二期翻修;1例假体柄在术后6个月内下沉4.24 cm,再次翻修时选择更粗的假体柄,末次随访时假体柄稳定;其余所有患者假体柄均牢固固定.3例出现轻-中度应力遮挡.15例近端皮质骨密度及厚度有增加,厚度平均增加约1.8 mm(0.7~3.5 mm),植入骨与宿主骨逐渐整合并增加了骨缺损区的骨质储备.结论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的股骨翻修中,采用髓内颗粒骨打压植骨可以很好的修复股骨中上段骨缺损,重建股骨干骺端.依靠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在远端的牢固压配固定,结合股骨干骺端髓内紧密打压植骨,使假体柄在股骨中上段及远端均能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近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