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发性脑出血后神经功能与脑血流动态变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66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SPECT脑血流显像和神经功能的关系,发现:(1)临床神经功能与rCBF的变化密切相关;(2)失语组与无失语组者Broca区和Wernicke区rCBF亦存在显著差异,失语的恢复与rCBF的恢复相一致;(3)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DD)现象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出血量大和/或优势半球出血易引起CDD。提示积极改善脑出血患者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脑血流量,有助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GS)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以还原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变化及GS对其的影响.结果单纯缺血组海马CA1区在缺血3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最高(44.5±7.42),为假手术组2倍,再灌注2h、12h、24h、3d后逐渐下降,5d时恢复正常水平(21.12±3.50),缺血再灌注3d、5d时出现神经细胞损伤.GS能抑制缺血30min及再灌注各时程中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并能预防缺血再灌注后迟发的神经元损害.结论GS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程后海马CA1区NOS的异常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病因及其高危因素。方法根据260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白细胞计数确定是否存在SIRS,分析与SIRS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260例脑出血患者中,SIRS14l例,119例无SIRS。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脑出血的危重程度、病宪部位和出血量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存在SIRS的患者死亡率较无SIRS者明显升高。结论脑出血后出现SIRS提示疾病仍在进展,预后较差;除脑出血本身的严重程度外,患者并存的躯体疾病也是激发SIR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托吡酯(TPM)对慢性癫痫大鼠海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戊四氮(PTZ)慢性癫痫点燃大鼠模型,分为PTZ组、TPM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又以5d、10d、15d3个时间点各分为3小组。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海马CAl、CA3区及齿状回bFGF表达,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行为学观察:PTZ组和TPM组在癫痫发作上无明显差别。(2)bFGF表达:①各组齿状回区bFGF表达:PTZ组和TPM组各时点表达不断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尤以10d及15d时增高更明显,与5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各组CAl区bFGF表达:PTZ组各时点均有明显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而表达不断增高,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PM组在5d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0d、15d时逐渐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③各组CA3区bFGF表达:5d时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Z组和TPM组在10d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Z组在15d时和TPM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病理形态学改变:PTZ组和TPM组的海马CAl、CA3区尤其是CAl区可见较多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PTZ组更显著。结论PTZ点燃过程中海马bF-GF表达增高,尤其在CAl区,且随时间延长有表达不断增高的趋势。TPM可能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损伤而明显下调海马CAl、CA3区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人酸诱导大鼠颞叶癫(EP)发作后2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单位GABABR亚单位1a(GBR1a)和GABABR亚单位2(GBR2)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P发作后GABABR亚单位mRNA及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致早期CA1和CA3区2种亚单位mRNA表达持续低下后逐渐增加,DG区则暂时性下降后很快回升;而免疫反应早期却未见明显改变,随后CA1和CA3区表达处于低水平,DG区和颞叶皮质表达下降后很快恢复。结论:致后2种GABAB受体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癫(疒间)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迄今对癫(疒间)发病机理和抗癫(疒间)药物(AED)的研究主要依靠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选择性5-HT抑制剂对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分别在病程2周、1,3,6,12月时给每一位入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单侧性均无明显相关(P>0.05);⑤氟西汀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剂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硬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P -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4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CD6 2 p的表达。 结果 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D6 2 p的表达分别为 (1.38± 0 .2 9) %、(3.15± 1.5 8) %、(10 .46± 5 .0 7) % ,与正常对照组 (1.5 6± 0 .17) %比 ,轻型脑梗死患者CD6 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D6 2 p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 .0 5和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CD6 2 p的表达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症与神经功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卒中后抑郁症 (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有时高达 65 % [1 ] 。但尚未引起神经科医师的足够重视。为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与神经功能缺损及康复之间的关系 ,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 2 0 0 0年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共112例 ,男 68例 ,平均年龄 (63 80± 10 0 0 )岁 ;女 44例 ,平均年龄 (5 9 78± 8 70 )岁 ,其中脑出血 5 2例 ,脑梗死 60例。入组标准为卒中后 1个月能配合各项检查 ,并经CT或MRI证实 ,以往无脑血管病史 ,失语、痴呆和发病前有抑郁症史者示列入本组。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  相似文献   
10.
营养状况与急性卒中康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状况在卒中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它不仅影响卒中的发生,而且影响卒中后病程的发展和康复。急性卒中后营养成分摄入减少和机体出现的高代谢是营养状况恶化的根本原因。文章就卒中后营养状况的变化、产生机制和相关因素,营养状况的评估,营养状况对卒中康复的影响,营养支持的选择以及对卒中康复的影响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