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治疗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早期的患者分为接受早期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纤支镜治疗组(治疗组)和拒绝接受无创通气及纤支镜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变化、血气分析变化、首次痰培养阳性率、气管插管率、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 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2h PaO2升至(74±11)mm Hg,至24h达(75±10)mm Hg,对照组分别为(49±11)mm Hg、(51±8)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4h后呼吸频率为(30±5)次/m in,pH值为7.38±0.10,PaCO2为(46±10)mm Hg,对照组分别为(37±5)次/m in、7.30±0.12、(59±8)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首次痰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0%和33.3%、气管插管率为24%和57.14%、R ICU住院时间为(13±4)d和(16±4)d、病死率为12%和42.86%,两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纤支镜技术是治疗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能迅速改善动脉血气、缓解呼吸困难,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病死率,减少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致Ⅱ型呼吸衰竭人院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无创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气结果及峰值呼气流速(PEF)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72h后的pH、PaO2较治疗前增加,PaCO2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72h后的RR、H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72h后的RR、H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72h后的PEF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治疗72h后的PEF增加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采用双水平正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HR、RR及PEF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气道阻塞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降钙素原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加重期组(A组)60例和稳定期组(B组)42例;另选取我院普通肺炎患者9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血液,进行PCT、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氧饱和度(S02%)水平的检测,常规留取痰液做痰培养培养;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呼吸困难指数(mMRC)、病情发作频率及最终转归。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CT、WBC、S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与稳定期患者PCT、WBC、CRP及S0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患者mMRC、2年内发作频率与入院次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率及2年内死亡率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诱发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检测PCT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重症中暑(severe heat stroke,SHS)是高温条件下出现体温升高超过40℃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危重疾病[1],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类,对健康影响最大.据报道,在2003年欧洲的热浪期间,高温造成约30 000人死亡[2].中暑后即便采取快速降温使体温降至正常,患者仍可出现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腰部椎旁肌肉T2值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年龄>50岁腰背痛患者,其中23例临床诊断为OVCF(骨折组),68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或终板炎等且未见椎体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腰部T2 mapping成像所示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的差异,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根据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及椎体陈旧性骨折诊断OVCF的效能。结果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及椎体陈旧性骨折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组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T2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诊断OVCF的AUC分别为0.79、0.76、0.71、0.70,与椎体陈旧性骨折(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97、0.811、0.112、0.245,P均>0.05)。结论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可用于诊断OVCF。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感染监测和判断临床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6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别.同时按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布将患者分为HLA-DR≥40%(A组)、21%~39%(B组)、HLA-DR≤20%(C组),比较3组间临床预后的差别.结果:感染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25.6±9.2)%,比非感染组的(61.3±18.2)%明显减少(P<0.05).B、C两组在ICU停留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与A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以C组延长更为显著(P<0.01),B、C两组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A、B、C 3组在感染率和病死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判断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特别是针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术后患者,动态的CD14+单核细胞HLA-DR监测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MRI预测经皮椎体强化术(PVA)中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VA治疗的1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前MRI是否存在骨折椎体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邻近椎间盘损伤及椎体裂隙时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的差异。结果 127例OVCF患者中,手术椎体179个,涉及358个终板及341个椎间盘。有终板损伤、达终板骨折线、邻近椎间盘损伤及椎体裂隙征象的骨水泥邻近椎间盘渗漏率分别为57.73%(56/97)、60.98%(25/41)、35.91%(51/142)、55.56%(20/36),均高于无上述征象椎体(P均<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患者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分别为26.67%(16/60)、42.86%(51/1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骨水泥注入量 ≤5 ml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为31.19%(34/109),低于骨水泥注入量 >5 ml椎体。性别、年龄、手术椎体部位对邻近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MRI能有效预测PVA术中骨水泥向邻近椎间盘渗漏,选择PKP及控制骨水泥注入量等方式可以降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