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呈高发生率 (美国为 3 .0~ 3 .5 /10万 )、高致残率 (全瘫占 67% )、高耗费(美国为 5~ 7万美元 /患者 /年 )、低死亡率 ( <5 % )的新特点。SCI再生修复的研究成为近年国际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加强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l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1 移植修复1.1.1 周围神经移植[2 ,3 ]早在 2 0世纪初 ,即有周围神经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成功实验报道。最近Cheng[2 ] 等在Science报道了大鼠自体肋间神经切成几节用含aFGF的Fibrin胶粘合桥接损伤脊髓的两断端 ,分 9…  相似文献   
2.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流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内脏反应性神经元,并有会聚和阻塞现象。在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PNV、VLNV、SV也产生E、I、NR3种形式的反应,提示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形式不受影响;但缺血时SCUDs对PNV、VLNV产生反应的单位数减少,这表明脊髓缺血损伤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性减弱,随着缺血损伤加重,脊髓神经元对躯体内脏信号的整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轴浆运输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制成L1~L2左侧脊髓半切空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损伤后移植PAS组(B组)、移植NSC组(C组)、NSC和PAS按2:1比例联合移植组(D组),每组10只。4周及8周后行损伤部位神经丝-200(NF-200)染色观察NSC在体内的分化情况,腓肠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的反应和核黄逆行示踪观察轴浆运输的恢复情况。结果:(1)4周时D组和C组移植部位可见少量NF-200阳性标记的神经元.8周时数量明显增多,D组多于C组;4周及8周时A、B组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标记的神经元。(2)4周时.A、B组胆碱酯酶染色示运动终板均出现退变,终板染色变浅;8周时A组终板明显退变,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甚至终板消失,只剩下模糊的轮廓;B组终板退变程度轻于A组,着色淡,轮廓欠清晰,周边呈浅棕红色淡染,但未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C、D组4周时终板边缘发生皱缩,呈颗粒样改变,无明显染色缺失;8周时C组较4周时变化不明显,D组受损终板皱缩明显好转,颗粒样改变消失。(3)4周时,B、C、D组核黄染色的神经元散在位于脊髓的前、后、侧角,其中D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大于B、C组,C组又稍强于B;8周时B、C、D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增多.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仍是D组〉C组〉B组;A组4周及8周时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染色的神经元。结论:联合移植NSC和PAS(2:1)能更好地修复损伤脊髓的轴浆运输功能并能较好地防治其后肢肌肉运动终板的溃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在大鼠损伤疹髓内的表达规律,观察外源性BDNF对损伤脊髓的作用。方法:利用激光束描记位移的重力打击装置,制备可靠 的定量损伤模型;以直接法将带有BDNF基因表达框的复制制陷重组腺病载体直接转移至大鼠损伤脊髓,用X-Gal染色检测基因转移有效性,并观察损伤轴突计量形态学改变,抽伤脊髓BDNFmRNA表达,BDNF和神经中丝(Neurofilan  相似文献   
5.
大鼠红核和颈段皮质脊髓背侧束联合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 ,建立大鼠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联合损伤模型。方法 立体定位仪下 ,致伤颈 3dCST和双侧红核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损伤范围。示踪剂观测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 ,评定大鼠前肢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精确地致伤红核和dCST后 ,vCST的出芽数量和大鼠前肢功能评分成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大鼠红核和dCST联合损伤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后可塑性变化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体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脑内转染对创伤大脑组织细胞的生物效应,探讨CT-1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治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Allen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技术,以Nissl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观察CT-1基因治疗TBI后创伤大脑细胞凋亡及存活的变化及规律.结果 TBI后12 h~7 d创伤对照组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存活细胞减少;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治疗TBI,伤后12 h~14 d损伤脑区凋亡细胞较创伤对照组减少,存活细胞增加.结论 CT-1可减少TBI后脑细胞凋亡发生,增加脑细胞的存活数量,对损伤脑区细胞的生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utlin-3a-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乳化法制备Nutlin-3a-PLGA微球.健康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损伤组、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和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每组12只;另取3只大鼠进行正常脊髓铬化青染色.对T1o脊髓进行右半横断损伤.单纯损伤组仅行脊髓右半横断损伤而不给予干预,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术后予以生理盐水微球治疗,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术后予以Nutlin-3 a-PLGA微球治疗.术后2、4周行铬化青染色观察脊髓脱髓鞘情况,术前1d,伤后2、3、4周行Catwalk步态分析正常步序比、站立时间、足印平均强度、两后爪脚间距离以及相对足印距离5个时间-空间参数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伤后4周与单纯损伤组(1 461.44±123.46)和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1 347.33±114.42)比较,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1 879.46±115.41)铬花青染色显示脱髓鞘病变较轻(P<0.05),髓鞘排列较为紧密.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单纯损伤组和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Catwalk步态分析各项行为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tlin-3 a-PLGA微球治疗组正常步序比、两后爪脚间距离以及相对足印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后肢站立时间和前肢足印平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损伤组和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比较,Nutlin-3 a-PLGA微球治疗组伤后2周左后肢站立时间、左右前肢足印平均强度降低,正常步序比增加;伤后4周单纯损伤组、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和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两后爪脚间距离分别为3.20±0.89 cm,3.23±0.90 cm,2.29±0.36 cm,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损伤组、生理盐水微球治疗组和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左侧相对足印距离分别为10.17±6.40 cm、9.75±6.92 cm和2.85±1.72cm,右侧分别为7.63±4.78 cm、8.21±4.82 cm和3.00±2.07 cm;Nutlin-3a-PLGA微球治疗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左右两侧相对足印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utlin-3a-PLGA微球局部作用能促进脊髓后半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由于生命受到威胁、遭遇悲剧导致的精神、躯体症状持续的临床综合征[1].当前普遍认为,任何伴有强烈心理反应如恐惧、绝望、失控感和幻灭感的创伤事件都有可能导致PTSD.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身患病危险性达3%~5%,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而我国伍志刚、张本等分别对洞庭湖严重洪涝灾区成人和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PTSD发病率调查情况显示为33.89%和23%[2-3].2008年"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幸存者中,3个月后罹患失眠、梦魇、闪回等PTSD典型症状的人群比例约为18.4%[4].基于以上现状,在PTSD研究中,选择理想的PTSD动物模型无疑是了解疾病发病机制、筛选鉴别性实验可能治疗靶点的关键.因此,当前亟待结合动物实验深入开展多角度研究,以拓展对PTSD复杂病症的理解.本文综述了当前关于PTSD实验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动物模型的进展,旨在深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理生理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中报道了观察大鼠脊髓中度损伤(50g/cm)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兴奋性氨甚酸(EAA)受体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血流量(SCBF)、脊髓诱发电位(SPEP)和运动诱发电位(CMEP)的影响。结果发现NMDA明显加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缺血和脊髓上、下行传导功能障碍。表明在脊髓损伤基础上增加EAA可加剧脊髓组织的损害,进一步证实了EAA通过激活NMDA受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