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检测2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和73例脑出血(CH)患者血清aCL。结果:ICVD患者aCL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IgG型aCL比IgM型aCL阳性率升高(P<0.01)。CH患者aCL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ICVD组aCL阳性率与C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CVD组、CH组和对照组不同性别间aCL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L可作为CVD危险性增加的指标,对CVD的预测有一定意义,包括ICVD和CH患者,aCL阳性率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复发及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各60例,提取DNA做ACE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加(均P<0.01),伴有高血压脑梗死患者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P<0.05),且伴有脑血管病(CVD)家族史者DI基因型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和脑梗死的复发有关,在高血压人群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中进行ACE基因调查,可及早发现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的高危人群,对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Alzheimer病的颞叶钩间距的MRI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丽莎  张雪宁  王纪佐  姚小梅 《天津医药》2002,30(4):216-217,F002
目的:评价颞叶钩间距测量对诊断Alzheimer病(AD)的价值。方法:对14名可能的AD患者和2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MRI扫描,测量两组颞叶钩间距,并全部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查。结果:AD组 MRI测量的颞叶钩间距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钩间距与AD的认知功能损害显著相关。结论:颞叶钩间距的测量有助于AD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的易感性与HLA-A、-B等位基因分型的关系,探讨AMAN患者免疫遗传的特点。方法:用改良快速盐析法自研究对象静脉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对33例AMAN患者和132例健康人进行HLA-A、-B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发现AMAN组HLA-B15、-B35频率升高,RR(relative risk)值分别为4.09和7.08。Pc分别为0.015和0.0008。结论:HLA-B15、-B35与AMAN的易感性可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检测9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和26例脑出血(CH)患者的血浆蛋白C:抗原(PC:Ag)、总蛋白S(TPS)和游离蛋白S(FPS)。结果:ICVD患者PC: Ag(17%)、TPS(26.6%)、FPS(23.4%)异常降低者多于对照组(2%)(P<0.01)。CH患者PC:Ag(19.2%)异常降低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6.6%ICVD患者存在PC、PS缺陷;19.2%CH患者存在PC缺陷,多数为继发性缺陷,发现这些患者并区别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对明确CVD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合并症分为5组:单纯脑梗死组297例、合并高血压组635例、合并糖尿病组456例、合并房颤组209例和合并血脂异常组512例.按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1458例,复发组651例.比较2109例脑梗死患者与4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PV、PLT和PDW.结果:脑梗死组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PLT、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脑梗死亚组间MPV、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脑梗死组MPV较其他组减小,合并房颤组MPV较其他组均增大(P<0.05或P<0.01),合并房颤组PLT较其他组减少(P<0.05);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合并血脂异常组的MPV 、PLT、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初发组的MPV、PLT、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PV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合并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脑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取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大鼠经10分钟短暂预缺血处理.24h后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组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单纯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0分钟。各组均在末次处理24小时后用RT-PCR法检测HGF的表达。结果:单纯短暂预缺血组脑缺血边缘区几乎无HGF的表达.预处理组脑梗死边缘区HGF的表达较单纯脑梗死组HGF的表达增强。结论: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引起脑梗死边缘区HGF的高表达可能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脑缺血损伤组织的保护及修复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综合征脑病(1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原发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综合征脑病国内尚未见报道,介绍一例以期引起对该病的广泛认识,并促进对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方法:基于对一例病理证实病例的临床研究,阐述该病的临床特征,并结合文献,简述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性,先患原发性嗜伊红细胞增多征和嗜伊红细胞性筋膜炎,经治疗恢复后数月余,CT和MR意外发现脑皮层萎缩,随后相继出现记忆力丧失、失语,皮层性痴呆、突出的锥体束体征和癫痫发作等特征性的慢性脑病。结论:该型慢性脑病主要侵犯大脑灰质,表现为皮层萎缩。从临床和病理可排除嗜伊红细胞直接侵润脑组织的可能。减低嗜伊红细胞的治疗并不能阻止脑病的发生和发展,脑病目前只限于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镁含量测定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艳芬  李英  王纪佐 《天津医药》2002,30(11):650-65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镁(Mg^2 )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尝试治疗偏头痛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偏头痛发作期21例,偏头痛间歇期27例,其他类型头痛20例患者及正常人20例肘正中静脉血中NO和Mg^2 进行了测定。结果: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中NO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均P<0.01),较偏头痛间歇期,其他头痛发作期患者也显著增高(均P<0.05),偏头痛发作期,偏头痛间歇期和其他头痛患者血中Mg^2 含量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NO与偏头痛发作密切相关,并非全部偏头痛患者均存在低镁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