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支架(直径小于3mm)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 方法在急诊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对4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根据使用支架的大小分为大支架组(n=28,直径≥3mm)和小支架组(n=18,直径<3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支架 (直径 <3mm)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在急诊的情况下 ,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 ,对 4 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 ,根据使用支架的大小分为大支架组 (n =2 8,直径≥3mm)和小支架组 (n =18,直径 <3mm)。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期间的无事件发生率、再心绞痛、再心肌梗死、急诊搭桥术和急诊介入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的无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两组间均无再发AMI、急诊介入治疗、亚急性血栓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大支架组有 1例在犯罪血管支架植入后 2h发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经电转复后行急诊冠脉搭桥术。 2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 ,在介入治疗血管再通后仍不能控制病情 ,分别在术后 3h和 5h死亡。 1例急诊术后 1h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 ,以上 4例均为 3支病变。小支架组仅在 1例术后拔鞘管时迷走神经兴奋引发心绞痛 ,经药物治疗缓解。结论 与大支架组相比并未见到小支架植入后增加了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均获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冠脉内支架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心绞痛常常是冠心病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前奏或必经之路。如果在不稳定心绞痛期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急性事件。因此,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认为,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脉内静止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局部的凝血机制激活,形成活动病变,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自溶交替的现象[1],造成冠脉内血流异常改变所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心绞痛。因此,人们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围绕着扩张冠脉、抗凝、溶栓和冠脉内介入进行研究,期望找到一个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各无创检查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怀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无创性血管检查,并将检查得到的患肢分级情况及各段相应血管的分级结果相比较.结果:①将各无创检查按有无病变分级,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各无创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患肢疼痛分级的准确度75.61%,敏感度85.29%,特异度28.57%;患肢皮温测定的准确度87.18%,敏感度87.88%,特异度83.33%;踝/肱指数(ABI)的准确度84.21%,敏感度84.85%,特异度80%;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的准确度80.56%,敏感度82.72%,特异度74.07%;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准确度93.75%,敏感度97.33%,特异度80.95%;②将疼痛、ABI、彩超、MRA检查精确分级后,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60.98%、60.53%、70.37%、84.38%.结论:通过各项无创检查,可基本确定病变性质、部位及严重程度,但疼痛分级符合率较低、皮温测定受外在因素影响,ABI易漏诊,彩超有低估病变的缺陷,MRA有高估病变的缺陷,还不能完全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放射科导管室质量保证与管理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导管室在配合各种介入放射术中的质量监控与保证。方法:导管室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无菌区,有一套应急抢救设备。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及患者术中安全保证措施;健全各种消毒灭菌制度与监控手段。每月进行检查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结果:53个月中手术间空气培养报告单84张,除头2次外全部符合无菌要求。完成各种介入放射1938例,其中复杂操作如PTCA,RFA及TIPPSS等792例,未出现配合失误与术后感染。术中发生室颤多例,心跳骤停3例,均抢救成功。结论:导管室质量保证要素为:(1)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2)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监控手段;(3)患者术中的安全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中下肢动脉造影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比剂跟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36例次对比剂跟踪DSA检查,通过造影床的两次移动,先摄取注射对比剂前的下肢影像,再摄取注射后的血管图像,两者相减,得到整个下肢连续的动脉减影图像,并同7例次传统对比剂分段DSA检查比较,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DSA检查均获得成功,对比剂跟踪DSA检查结果中,34例次造影图像优良,2例次采集的图像有移动性伪影;全部患肢均存在胭动脉以下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23例合并股浅动脉重度病变。结论利用对比剂跟踪DSA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糖尿病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介入放射的发展,导管室应有一套科学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以适应迅速发展中介入放射的需要。导管室质量保证包括心血管造影机、影像摄影及诊断的质量和导管室配合造影及介入放射术的质量保证两个部分,本文着重讨论后者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一般情况放射科导管室成立于1989年,至今有3名护士,由科主任领导,指定一石介入放射医生负责导管室日常工作安排。导管室负责全院的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除心脏及颅脑由专科医生操作外,其余由放射科医生操作,每周有各自的导管日。两台心血管造影机,其中一台有双向数字减影功能,激光打印摄影。两…  相似文献   
8.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20例疑有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再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清晰度、瘤颈及血管分支的解剖图像。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16例16个动脉瘤.其中3例3个动脉瘤的方向和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1例1个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4例阴性。加摄旋转DSA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18例18个.2例未见动脉瘤;且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更好、更清晰的连续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成立体解剖结构.即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准确性.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皮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MyocardialRevascularizationPTMR)是在经胸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R)获得肯定效果后发展起来的介入手术,其特点是利用激光从心内膜向心外膜打孔(非透壁),以此避免了开胸,增加了血管重建的范围,以达到或超过TMR的效果[1]。我们为一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右冠脉行球囊成型术(PTCA)和放置支架(Stent)成功的同时对左室下侧壁做了PTMR。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1997年9月因持续性心前区…  相似文献   
10.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 ( impla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 ,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采用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一例恶性心律失常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 ,68岁 ,基础心脏病原因不明 ,因发作性心悸、晕厥 1次 ,心电监测显示发作时为室性心动过速 ,于 2 0 0 2 - 0 9- 0 5入院 ,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于 2 0 0 2 - 0 9- 2 5经静脉植入 ICD。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 ,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插入 Mitronic Sprinti6942 - 65 cm除颤起搏电极 ,电极尖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