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蝎蜇伤致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性, 14岁, 于13天前被蝎子蜇伤右手, 局部肿痛. 次日右上肢、 肩、颈部肿胀, 经热敷, 2天左右消肿. 10天前感觉双侧手脚麻木胀痛, 8天前出现四肢无力、小腿酸痛, 3天前四肢无力加重, 不能走路, 无大小便障碍. 于2001年7月2日以四肢无力8天、加重3天就诊. 发病前无感冒发烧、腹泻史. 检查: T36.8℃, 内科系统(-), 神志清楚, 颅神经(-), 四肢肌张力低, 肌力Ⅲ级, 腱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 感觉无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不同疗程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51例,随机分为巴曲酶常规剂量治疗组(24例)和大剂量延长疗程组(27例),观察两组治疗后7天及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大剂量延长疗程组患者治疗后7天及14天ESS评分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改善。但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别。各组治疗后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14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巴曲酶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Kojewnikow综合征(简称KS),又称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持续状态,临床上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例1,男,28岁,主因左下肢不自主抽动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左下肢不自主抽动,伴头后部闷痛。2天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多西他赛对鼠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各种蛋白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150、300、600 nmol/L)和不同时间(3、6、12 h)的多西他赛处理分化好的C2C12肌管细胞,以不添加药物组作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Akt的磷酸化程度,确定多西他赛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浓度;后以多西他赛作用的最适条件处理分化好的C2 C12肌管细胞,以不添加药物组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胰岛素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胰岛素受体β亚基(IRβ),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160 kD的Akt底物(AS160)]及其磷酸化程度.结果 多西他赛处理6 h,150 n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Akt磷酸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 n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0 n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3、6、12 h条件下Akt的磷酸化程度降低.多西他赛处理3 h与对照组相比Akt磷酸化程度相近,6 h和12 h组与对照组相比Akt磷酸化程度降低.经多西他赛300 nmol/L作用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刺激后的小鼠骨骼肌细胞的IRβ的磷酸化程度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刺激后Akt、GSK-3β、AS160的磷酸化程度降低.结论 多西他赛能够抑制骨骼肌细胞上胰岛素转导信号通路关键蛋白Akt的磷酸化及其下游蛋白GSK-3β、AS160的活化,这可能引起鼠骨骼肌细胞上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coronavirus 2,SARS-CoV-2)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7例SARS-CoV-2相关GBS患者,查阅病历收集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SARS-CoV-2相关GBS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7.4±16.2)岁,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伴受累肢体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临床特征,均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使用免疫调节治疗效果好。结论 SARS-CoV-2相关GBS和经典GBS的临床表现、病程、对治疗的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脑脊液GFAP阳性的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发病年龄21~66岁,平均(40.56±12.04)岁,其中男10例,女6例。主要首发表现为发热(14/16)、头痛(12/16)、尿便障碍(12/16)、恶心呕吐(7/16)、双下肢无力(7/16)、意识障碍(4/16)、记忆力减退(2/16),其中9例患者最初考虑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例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无患者发现肿瘤。14例患者对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好,2例患者预后不佳。结论 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脑炎,对激素及免疫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68岁男性,以头晕、走路不稳起病,起初考虑脑囊虫病,送检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未检测到脑囊虫,但检测到染色体发生重复改变,表明存在恶性肿瘤DNA,进一步利用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协助诊断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我们联合应用mNGS双组学检测及ctDNA检测,结合全身PET-CT检查,成功诊断了1例脑转移瘤,并指导临床行肿瘤靶向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脑转移瘤数量明显减少。此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肿瘤诊断方法,本病例为探索脑脊液mNGS双组学检测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