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2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Hoehn-Yahr分级为Ⅱ~Ⅲ级的PD患者在接受左旋多巴达到剂量稳定≥30 d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添加普拉克索0.125 ng,每日2次,4周滴定至0.75 mg/d,维持8周.B组添加普拉克索0.125 mg,每日2次,6周滴定至1.5 mg/d,维持6周.C组不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前后应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并评估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A组、B组的UPDRSⅡ、Ⅲ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B组显效率(21例,80.8%)显著高于A组(12例,46.2%)(P<0.01).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B组2例出现轻度头晕、恶心,未影响治疗.结论 应用左旋多巴治疗的PD患者添加普拉克索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添加普拉克索1.5 mg/d的疗效优于0.75 mg/d.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头痛症状已见文献报导,但对头痛的发生机制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9例有头痛的PD患者(头痛组)和8例无头痛的PD患者(对照组)的颈项肌肌电图及有关精神症状评定量表的研究,提出PD的头痛与患者的颈项肌张力增高和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有关.两组的锥体外系症状用Webster量表(WRS)、哥伦比亚大学量表(CURS)评定,并进行Hoehn和Yahr分期.EMG电报置于双侧斜方肌的上1/3,分别记录静止、最大主动收缩、Pegboard试验(限时一侧上肢操作试验所诱发的活动)、计算测试引起情绪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经环磷酰胺预处置的白细胞减少组沙鼠与对照组沙鼠,在严重双侧半球缺血30min 后,低血压再灌注中,产生不再流(no-reflow)现象的发生率和严重度,评价白细胞在缺血性脑微循环中的可能作用。材料和方法成年沙鼠,不论性别,重60~80g。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D)的某些临床表现与甲状腺功能减退(HT)类似,如活动迟缓、运动减少、表情缺失、语音单调及姿势变化少、冷漠、抑郁等。大多数 PD患者有震颤、肌强直和典型的慌张步态,较易与 HT  相似文献   
7.
急性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接受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其中82例收治卒中单元病房(康复组),64例收治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相同,对康复组患者给予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发病24h、治疗后21天各按ESS评分1次,发病3个月时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积分显著较对照组为佳(P〈0.01),卒中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急性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30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和相应年龄对照组的头颅 CT 表现。病人和方法符合 DSM (?)血管性痴呆标准的30例 MID 患者,男29、女1例,平均年龄61.4岁。Hachinski 缺血评分7~15(平均10.14)分。对照组男21、女9人,平均年龄55.1岁,为头痛和晚发性癫痫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ance angiography,MRA)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头颅CT、常规MRI的基础上行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卒中分型,选择治疗方案。结果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DWI可显示常规MR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MRA则能快速发现血管闭塞的部位或狭窄程度。结论DWI与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脑卒中的分型、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