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on Willebrand因子裂解酶活性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vWF cp)是新近发现的一个金属蛋白酶 ,其活性在多种生理病理状态下发生改变。为了研究vonWillebrand因子裂解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用ELISA法检测了vWF cp酶解前及裂解后血清 (浆 )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胶原结合能力 ,两者之比作为该待测血清 (浆 )的相对vWF cp活性水平。同时观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患者与肿瘤患者体内vWF cp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测出了87名健康成人和 79例患者血样的残余胶原结合力 (R CBA) ,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分别为 3.6 0 % (n =9)和 8.35 %(n =5 )。 5 3名健康成人血清vWF cp活性水平为 (79.4 7± 10 .78) % ,30名健康成人血浆vWF -cp活性水平为(78.79± 9.17) %。 6例TTP患者中 5例血浆vWF cp活性水平显著降低 ,2 5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vWF cp水平轻度降低 ,4 9例恶性肿瘤患者则明显下降 (P值分别小于 0 .0 0 1,0 .0 3和 0 .0 0 1)。结论 :以R CBA检测vWF cp活性水平简单易行 ,可应用于临床检验。恶性肿瘤患者 ,尤其是TTP患者血浆 (清 )vWF cp活性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3.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小板聚集(PAG)均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我们检测了10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GMP-140及其PAG功能,对脑梗塞及脑出血病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我院神经科住院病人,经CT或MR证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脑血栓和脑出血患者各100人在急性期内分别检测其血小板聚集率,以观察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性质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病中相同的发病基础,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 资料:脑血栓和脑出血患者各100人均为我院神经内科1993~1996年度住院病人,完全随机选出。按第一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定的标准诊断。发病5天内入院,诊断均进行过1次以上的CT或  相似文献   
5.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5年来在我院住院的3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在11~76岁,平均38岁,急性起病29例,亚急性起病3例。1·2临床表现有前驱感染史者25例,首发症状为四肢无力9例(28%),双下肢无力22例(69%),四肢麻木4例(13%),感觉异常6例(19%),吞咽障碍、Ⅸ、Ⅹ对脑神经损害9例(28%),双侧面神经麻痹8例;四肢肌力Ⅲ级以上18例(56%),II级10例(31%),0~Ⅰ级4例(12·5%),四肢腱反射减弱18例(56%),消失14例(44%),未稍型感觉障碍8例(25%),病程达高峰最短2d,最长20d,平均6d。临床分型:原发性脱髓鞘型3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早期蛋白C(PC)、蛋白S(PS)、血管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80例青年脑梗死和 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PC、PS、vWF水平。结果 :青年脑梗死组血浆PC、PS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1) ,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着高凝状态 ,PC、PS 参与血栓形成的过程。vWF可以作为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状态和损伤的指标 ,是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精纯抗栓酶对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和血凝及纤溶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设精纯抗栓酶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7d后观察其疗效及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452%和33%(P<001),显效率分别为879%和404%(P<001),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P)、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KPT)较对照组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FG)亦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DD)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1)。结论:精纯抗栓酶起作用快,疗效较高,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抗凝、降纤和抗凝血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资问与方法1.互.一股资料恶性肿瘤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1~85岁,平均63.7岁。胃癌11例,肝癌5例,肺癌14例,结肠癌17例,乳腺癌10例,胆囊癌1例,肾落2例.均经临床、病理、内窥镜或CT确诊。正常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40例,年龄40~73岁,平均60.8岁。l.2.检测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ry),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3.检测方法所有病人均于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与3.28%相檬酸钠9:l抗凝(VIV),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脑血管的血栓栓塞。在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已普遍用于脑梗死的防治。溶栓治疗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促进病人的康复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溶栓药物也开始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能促进闭塞血管的再通,改善病人的预后和减轻后遗症。但急性脑梗死的病人易同时发生脑出血,溶栓药物可能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因此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不像对急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应用大剂量尿激酶(urokingase,UK)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为预防脑出血和溶栓治疗后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22例,病程6~12小时经头颅CT证实。检测患者入院后即刻和溶栓后30min、1h、2h、3h、4h、6h、1d、3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指标: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