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收集近蝶鞍原发性硬膜外肿瘤与肿瘤样病变44例,总结了此区硬膜外病变的CT特征:①无灶周水肿;②大多数有颅底骨质压迫或侵蚀改变;③半数以上病例可见强化的硬膜反折边缘。就有关病变的CT 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背景:多层螺旋CT具有先进的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及各向同性的成像功能,在血管成像上有很多优势。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管结构评价的应用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以肝移植受者肝脏血管为观察对象,自身对照观察,于2003-10/20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完成。 对象:选择拟行原位肝移植患者27例,年龄31~67岁,男17例,女10例。 方法:轴位螺旋扫描范围为膈顶上方2 cm至双肾下极以下。电压120 kV,动脉期准直0.75 mm,平扫、门脉期、肝静脉期准直1.5 c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速度为3 mL/s,三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 s,50~55 s,75~80 s。重建增强的薄层图像序列,动脉期层厚1 mm,间隔0.7 mm;门脉期、肝静脉期层厚2 mm,间隔1 mm。将图像序列传入后处理工作站,以MIP、VR等方式显示腹腔干系、门脉系、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管的三维结构。 主要观察指标:肝移植前后患者血管三维结构。 结果:移植前所有患者腹腔干系均得到良好显示,21例肝动脉走形正常,6例患者肝动脉变异,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2例,门脉多发血栓1例,因不适宜手术此3例未进行肝移植。24例患者第二肝门及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结构显示清楚,肝右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先汇合后再注入下腔静脉18例,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分别单独汇入下腔静脉6例,下腔静脉肝后段狭窄2例。17例肝移植后CT血管成像发现肝动脉吻合口部狭窄2例,门脉高压侧支迂曲缓解10例,另7例患者因检查费用问题选择B超检查。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血管结构,对适宜手术的病例筛选、指导手术方案及移植后血管结构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兔椎间盘髓核组织内药物动力学改变,比较静脉和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2种方法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炎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将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共15只,随机再分为3组,并分别于用药后24h、48h、72h取髓核标本测定药物浓度;B组为静脉多次给药,共15只,随机再分为3组,并分别于用药24h、48h、72h后于次日取髓核标本测定药物浓度;C组为静脉单次给药,共5只,静脉给药后,每隔30min取1只动物的髓核样本测定药物浓度. 结果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A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最高峰达到1 180μg/g,平均值665μg/g,与静脉多次给药(B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的平均值4.04μg/g有显著差异(P<0.05);与静脉单次给药(C组)2.5h内检测髓核药物浓度的平均值16.6μg/g亦存在显著差异.静脉单次给药组2.5h内检测髓核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而有所降低,与静脉多次给药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组48h、72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明显降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24h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静脉多次给药组24h、48h、72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脉注射头孢唑啉,药物对椎间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对预防椎间盘炎的发生及轻度椎间盘炎的治疗有一定价值;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头孢唑啉,24h内髓核药物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的数百倍,是治疗椎间盘炎、特别是重度椎间盘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了1例经临床诊断且累及灰结节的神经梅毒的MR和CT征象。37岁,持续头痛3个月,伴轻微运动失调,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炎,性欲减退。CT扫描显示鞍上强化团块影,MRI显示灰结节处一直径为7 mm的肿块,T_1加权和双自旋回波象上肿块与大脑皮层等信号,在Magnevist增强的T_1加权象上呈显著强化。经化验检查,确立神经性梅毒诊断。给予青霉素G10天后症状改善,3个月后复查神经学检查正常,复查MRI灰结节肿块显著缩小。作者指出,症状性神经性梅毒分实质型和脑膜血管型,但混合型更常见。脑膜血管型神经性  相似文献   
5.
高压加热组织抗原修复的免疫组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组化技术对病理诊断的作用越来越为大家共识,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抗体只适用新鲜细胞或冰冻切片,因为常规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许多抗原决定簇被醛基交联封闭,以至于无法和抗体结合。因此,必须进行抗原修复。我们对常用的28种抗体比较了压力锅高温高压和不用任何前处理二种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高场7.0T磁共振T2加权成像技术、弛豫时间图和量化分析的方法评价体外胰蛋白酶消化与未消化家猪髌骨软骨T2弛豫时间的改变.方法 选择10头家猪,各取左、右侧髌骨.左侧髌骨10个为实验组,右侧髌骨10个为对照组,分别浸泡于含有胰蛋白酶的PBS溶液及PBS中,4 h后取出.利用7.0T磁共振机,分别采用多回波SE序列进行扫描,获得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的T2加权图像.用自行编制的软件重构T2弛豫时间图,人工标注感兴趣区,分层定量测定关节软骨的T2值.结果 经酶诱导消化的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T2W成像清晰,呈分层状表现,对比度好,无异常伪影.对照组与实验组关节软骨T2WI关节软骨未见局部信号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全层、表层、中间层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的深层与钙化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胰蛋白酶诱导消化可引起退变软骨T2弛豫时间改变,在软骨的表层及中间层变化明显,提示T2弛豫时间是较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可进一步应用于关节软骨退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表现与免疫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状态及其影像学表现与免疫水平的关系。方法:分析了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检测了其血清IgG、IgM、IgA、C3和C4水平,并与40例正常组行对照研究。结果:(1)影像学表现分突出型(12例,占23.1%);破裂型(28例,占53.8%)和游离型(12例,占23.1%)。(2)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IgM、IgG较对照组高。(3)破裂型组较对照组血清IgG、IgM水平增高,此外,游离型组血清IgA水平亦同时增高,而突出型组无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体液免疫反应的异常,提示临床上腰腿痛病人,若血清IgG、IgM升高或IgG、IgM、IgA同时升高,对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或游离型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国人正常脑-脑脊液间隙大小的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CT测量正常人脑—脑脊液间隙大小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建立国人自己的正常标准,我们研究了1461例正常人脑—脑脊液间隙的五项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肠脂垂炎患者的CT检查分析,了解其CT影像学表现,评估CT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对两例具有完整CT扫描资料并临床证实的肠脂垂炎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2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例病灶均位于结肠壁旁,呈环形或环形条带状,边缘模糊,其内含脂肪密度,邻近肠壁及腹膜局限性增厚,为肠脂垂炎CT表现。结论肠脂垂炎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检查可以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层螺旋CT具有先进的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及各向同性的成像功能,在血管成像上有很多优势.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管结构评价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以肝移植受者肝脏血管为观察对象,自身对照观察,于2003-10/2006-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拟行原位肝移植患者27例,年龄31~67岁,男17例,女10例.方法:轴位螺旋扫描范围为膈顶上方2 cm至双肾下极以下.电压120 kV,动脉期准直0.75 mm,平扫、门脉期、肝静脉期准直1.5 c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速度为3 mL/s,三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 s,50~55 s,75~80 s.重建增强的薄层图像序列,动脉期层厚1 mm,间隔0.7 mm;门脉期、肝静脉期层厚2 mm,间隔1 mm.将图像序列传入后处理工作站,以MIP、VR等方式显示腹腔干系、门脉系、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管的三维结构.主要观察指标:肝移植前后患者血管三维结构.结果:移植前所有患者腹腔干系均得到良好显示,21例肝动脉走形正常,6例患者肝动脉变异,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2例,门脉多发血栓1例,因不适宜手术此3例未进行肝移植.24例患者第二肝门及下腔静脉肝内段血管结构显示清楚,肝右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先汇合后再注入下腔静脉18例,肝有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分别单独汇入下腔静脉6例,下腔静脉肝后段狭窄2例.17例肝移植后CT血管成像发现肝动脉吻合口部狭窄2例,门脉高压侧支迂曲缓解10例,另7例患者因检查费用问题选择B超检查.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血管结构,对适宜手术的病例筛选、指导手术方案及移植后血管结构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