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5例,结果4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分叉区巨大动脉瘤闭塞90%。术后仅1例出现一过性右侧肢体扁瘫和失语,24h 后恢复。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王宏  尚彦国  刘暌  尹龙  范一木  王实  只达石  焦德让 《天津医药》2003,31(9):604-605,F002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非常少见 ,仅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 15 %~0 40 %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囊性动脉瘤明显不同。笔者自1997年—2003年治疗6例患者 ,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 ,女2例 ,年龄15~48岁 ,平均34 3岁。车祸伤4例 ,坠落伤1例 ,钝器伤1例。临床表现迟发性颅内出血3例 ,反复大量鼻出血2例。从外伤到出血时间为15~30d ,平均24d。1例表现为CT扫描颅内局部高密度影。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及头颅X线检查 ,发现颅底骨折3例。5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 ,1例于手术中发现。4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 ,2例位于大脑前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3.
每一台手术完成后,尤其是疑难病例,都像通过了学生时代的一门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患者的预后得到评定,但学生可以毕业,而医师却永无终点,因为对不同患者的同一种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是不同的,我的职业生涯就在这样一次次大考中进步着,对每次满意的手术,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而这一次我却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4.
颅内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与单发动脉瘤相比,预后差。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推广,一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经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的15例双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1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个不完全夹闭,4个对侧未破裂动脉瘤探查后未成功夹闭。术后6个月随访,14例患者恢复良好,仅1例轻度残疾。单侧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双侧前循环动脉瘤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145例经头颅CT所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表现:头疼138例(95%)、呕吐126例(87%)、脑膜刺激征阳性105例(73%)、意识障碍42例(28%),所有病人中有10例放弃检查,13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造影阴性者30例(20.7%)、颅内动脉瘤98例(67%),动静脉畸形1例,moyamoya5例,动静脉瘘1例。结论SAH病人是一种神经外科急症,一般病情重,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有条件的神经外科中心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有效手术干预,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钨丝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多种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材料之一。我们在对使用钨丝弹簧圈栓塞病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使用钨丝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后的钨丝溶解现象。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3年11月至2001年3月我院共行动脉瘤血管内治疗304例。其中应用钨丝弹簧圈103例,共114个动脉瘤。男性54例,女性49例。年龄2~78岁,平均46岁。部位:ACoA29例,PCoA35例,MCA15例,BA12例,OA17例,LA2例,CS2例,大脑后动脉1例,小脑上动脉1例。均使用国产钨丝游离弹簧圈栓塞,每枚弹簧圈长度3cm,单个病人使用总长度3~180cm。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治疗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之原因,以及诊断、处理与预后评估。方法回顾分析了1994年5月~2002年6月42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于手术过程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因导管穿破瘤壁者3例,弹簧圈穿破瘤壁者8例,高压注射致破裂者1例,不明原因者3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即刻加深麻醉、迅速致密栓塞动脉瘤井给予鱼精蛋白逆转肝素化,或行脑室外引流及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 15例手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11例,轻度致残1例、死亡3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破裂主要与动脉瘤的形态及结构有关,缺乏临床经验也是导致术中破裂原因之一。其预后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患者手术前状态以及迅速而正确的救治。  相似文献   
9.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5%-7%,有人报告可达到20%以上。由于部位深,周围结构复杂,以及瘤颈难以处理等因素。治疗较因素。本报告巨大动脉瘤36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的动脉瘤6.6%(36/547)。方法血管内栓塞21例,手术夹闭或切除7例,载瘤动脉栓塞3例,保守治疗5例。结果血管内栓塞21例,其中完全栓塞3例,栓塞80%以上(含完全栓塞)15例,余6例不足80%,死亡2例。手术夹闭或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