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资料。GCS 13-15分25例,9-12分46例,6-8分39例,3-5分42例。结果手术123例,非手术29例。随访12周,GOS5分(恢复良好)93例(61.2%),4分(轻残)18例(11.8%),3分(重残)22例(14.5%),2分(植物状态)7例(4.6%),1分(死亡)12例(7.9%)。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脑干功能衰竭、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等。结论提高诊断意识、加强临床监测和动态CT扫描有助于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向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基因重组大鼠GM-CSF和IL-3连续诱导17 d,在第19天加入基因重组大鼠TNF-α继续诱导,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表面标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IL-12分泌功能等,以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DC分化作为对照.结果:经过诱导的EMSC出现细长伪足和毛刺,变为半贴壁状态;扫描电镜显示长的细胞突起和许多毛刺;其表面标记与骨髓来源的DC相似;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其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后的EMSC有分泌IL-12功能.结论:EMSC在体外经诱导可向DC分化.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胚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一种新种子细胞,而且可以为临床神经系统肿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目的:体外分离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进行磁珠筛选、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神经干细胞表型鉴定及生长增殖能力检测。方法:从SD胎鼠的上下颌突分离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液中加入磁珠包被的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进行磁珠筛选纯化。结果与结论:经磁珠筛选后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为长梭形,漩涡状生长: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主要为间充质样细胞,形状小规则,细胞增殖活性高,处于未分化状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人自然杀伤细胞1、波形蛋白、S-100在细胞浆中呈阳性表达,而细胞角蛋白则为阴性;生长曲线显示呈“S”形,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其倍增时问TD=40.28h。提示体外分离经磁珠筛选纯化扩增的细胞证实为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干细胞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剂量奥美拉唑对重症脑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重症脑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2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组(A组,132例)和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组(B组,140例).另有C组为西咪替丁治疗组(76例).观察各组治疗3 d后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 d后,A、B、C三组胃液潜血试验转阴率分别为53.79%、86.43%、26.32%,抑酸率(胃酸pH值≥6)分别为67.42%、95.00%、38.16%;无论是胃液潜血试验转阴率,还是抑酸率,B组均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1).结论 大剂量奥美拉唑能有效地控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肿瘤相关性癫痫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对症处理。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住院治疗存活的脑肿瘤患者共300例,伴随有相关性癫痫4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癫痫病家族史、病变复发、手术入路、肿瘤位置、肿瘤程度、年龄等因素在癫痫发作和未发作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癫痫史、病变复发、手术入路、肿瘤程度4个因素对癫痫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症处理后都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与死亡。结论脑肿瘤相关性癫痫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癫痫史、病变复发、手术入路和肿瘤程度,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及时控制癫痫,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其颅内压(IC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GCS评分3~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VHF,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患者ICP变化及预后。结果治疗组3 d、7 d及14 d时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 d、7 d及14 d时血清IL-6、TNF-α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HVHF治疗可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曲线,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两组疗效,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血肿大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2.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P<0.05).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血肿破入脑室、血肿>40.0 mL、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血肿形状不规则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OR>1);其中凝血功能异常、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和血肿形状不规则是高危因素(OR>2).患者是否伴有冠心病和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是再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OR <1).[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立体定位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神经功能缺失少等优点,为减少再出血应控制危险因素,尤其注意高危因素,如凝血功能异常、出血部位和血肿形状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的有创颅内压( ICP)监测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各种颅内压监测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1例莺型颅脑损伤(STBI)病例,根据ICP探头的位置和放置方法分为A、B、C 三组(每组67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七分别于脑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乌司他丁200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 mL静脉静推,2次/d,连续12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吡拉西坦,4g/次,2次/d,连续12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12d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测(MMSE)评分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对比2组患者记忆与智能障碍、神经功能缺失及治疗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MMSE评分及GOS评分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BUN、CR、ALT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保护、改善记忆与智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