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仿真内镜(MRVE)在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12月40例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病人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7~86岁,平均(59.6±2.2)岁。所有病人均行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进行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序列扫描,并进行MRVE重建。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维高分辨成像及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预判断责任血管的阳性率,并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2种成像方法对责任血管的检出率。结果术前40例病人采用2种成像方法检查,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责任血管压迫显示的阳性率(95%,38/40例)高于MR三维高分辨成像(85%,34/40例)(χ~2=1.826,P=0.04)。术中发现40例PTN病人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其中动脉压迫33例(82.5%)、单纯静脉压迫3例(7.5%)、动静脉混合压迫4例(10.0%)。2种成像方法对动脉压迫的检出率均为100%。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静脉及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检出率(71.4%,5/7)高于单独MR三维高分辨成像(14.3%,1/7)。结论 MR三维高分辨成像序列联合MRVE技术能有效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能够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囊肿位于颈段2例,左侧脑室1例,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C1-C2段囊肿全切除,C6~C7段囊肿次全切除,左侧脑室囊肿大部分切除。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MRI对E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疾病,不是癌症,不是中风,却让人对生活彻底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得了这种病,有人痛到用头撞墙,有人痛到十多年不敢笑,还有人痛到误拔8颗牙……它就是被公认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好发于下肢,通常不可逆转,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也是最常见和棘手的慢性并发症.预测到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3.66亿,而其中近半数患者将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可分为3大类:感觉症状、运动症状和自主神经症状.最常见的是感觉症状,如疼痛、烧灼感、电击或针刺样感觉、寒冷感等,也可表现为肢体麻木、蚁走感、各种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疼痛经常在夜间加重,有时剧烈难以忍受,多见于足和下肢;运动症状包括肌无力,如脚趾和脚踝伸展无力、肌肉痉挛、肌束颤动;自主神经受累影响到血管及汗腺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四肢发冷、多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等.此外,还会导致足溃疡、坏疽甚至截肢.据统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截肢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  相似文献   
5.
急性乙醇中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GFAP、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乙醇中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清及脑组织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45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实验1组、2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大鼠。实验1组、2组大鼠分别给予浓度为30%、60%的乙醇(蒸馏水稀释)1 ml/100 g灌胃,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在灌胃后1 h后对各组大鼠采用改进的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行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的制作。于大鼠TBI后1 h、6 h、24 h,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抽血,高速离心后测定血清中AQP4、GFAP的含量。各组大鼠抽血后断头处死,迅速完整取出大脑,进行脑组织中AQP4、GFAP的含量测定。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1组、2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GFAP和AQP4的表达均有显著增加(均P0.05)。(2)实验2组比1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GFAP和AQP4的表达增加更明显(均P0.05)。(3)随着伤后时间延长,3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GFAP和AQP4的表达越明显。结论急性乙醇中毒可加重大鼠TBI的程度,且血液中乙醇浓度越高,伤后时间越长,TBI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在脑血管造影中以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以及脑底出现异常毛细血管网为特征,颅底异常增生的血管网似漂散在空气中的一股股烟雾,故称为烟雾病。本病由日本最先报道及命名,其它名称还有脑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底动脉闭塞或特发性脑底动脉环闭塞症、脑底毛细血管扩张症以及多发性进行性颅内动脉环闭塞等。该病目前认为是多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综合征,临床上以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或颅底异常血管网破裂引起的出血为特征,是儿童和青年急性偏瘫和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候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发病率大约1/10万/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20具尸头标本,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该入路能够提供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同侧第Ⅲ~X和对侧第Ⅵ脑神经、三叉神经腔、海绵窦后部等均显露良好.结论 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能够保留面、听神经功能,获得岩斜区深面和海绵窦后部良好暴露,具有暴露范围大、观察角度多、能够在手术早期阻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在脑胶质瘤样本的高表达,以及沉默NUSAP1对胶质瘤细胞系LN229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30例胶质瘤手术标本以及10例癫痫病灶手术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0例样本中NUSAP1的表达情况,用lentivirus和siRNA干扰LN229细胞系中NUSAP1表达后,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NUSAP1在胶质瘤组表达量明显高于癫痫组(对照)。NUSAP1表达被干扰后。脑胶质细胞LN229功能降低。结论 NUSAP1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干扰其在LN229细胞株表达后,LN229增殖能力下降,细胞G2/M期停滞。提示NUSAP1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胶质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6例大型岩骨后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均超过4 cm,有4例肿瘤侵入岩骨,术中完全暴露横窦和乙状窦,与硬脑膜一并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充分暴露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15例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后永久性面瘫1例,脑脊液漏1例.随访3个月-5年,随访期间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具有能够早期处理肿瘤基底、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明显扩大手术暴露和提高肿瘤全切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比较远后颞下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两种手术入路,为外科治疗中脑背外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0例尸头模拟远后颞下入路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测量比较两者的暴露范围.结果 Labbe静脉位于远后颞下入路视野中,使颞叶牵拉受限,离断后可较好暴露中脑背外侧区;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可充分暴露中脑、脑桥上段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域结构,轮廓化乙状窦和横窦扩大了对此区的显露.结论 远后颞下入路可暴露中脑背外侧区,Labbe静脉损伤是此入路的主要缺陷.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适合于中脑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病变手术;轮廓化横窦乙状窦,有利于术野的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