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62例。均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62.3岁)和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63.35岁)。分别给予灯盏花素30 mg,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共14 d。结果灯盏花素组对降低血脂、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明显优于丹参组。结论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HSE(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早期诊断和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对12例典型HSE患者临床特点,EEG、影像学、脑脊液(CSF)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E患者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及精神智能障碍,头颅MRI、EEG有利于早期诊断,脑脊液HSV特异性抗体可确诊。结论掌握HSE的临床特点,对HSE作出早期诊断及尽早使用抗病毒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评定抗凝疗效。阶段总结发现脑梗死急性期上述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随即进行第二阶段研究(2002~2006年),按前述标准入选患者235例,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结果 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给予药物干预。方法将9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Fg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和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Fg、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Creutzfeldt-Jakob's病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70岁.主因失眠头晕50 d,走路不稳、精神异常35d入院.主要表现为初期失眠、头晕伴呕吐、走路不稳继之精神异常,惊恐骂人,哭笑无常,并发热,阵发性头后仰肢体抽动,近1周进食差,小便失禁,尿色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76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合并脑分水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为脑分水岭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入选标准: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CT或MRI证实的幕上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脑分水岭梗死患者76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58~91岁,平均(75.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皮质EA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雄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建立后5min内腹腔注射雌激素。相应时间断头取脑。然后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及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 脑梗死体积治疗组较缺血对照组明显缩小,缺血对照组脑组织GLU、ASP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雌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AA代谢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PT、APTT、Fg、AT-Ⅲ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进展型和完全型。分别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完全型脑梗死上述各凝血因子指标较正常差异无显著性,进展型如增高、AT—Ⅲ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对进展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可有效降低如、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进展型有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经梅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45岁,主因头痛、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0d于2007年2月5日人院.于20d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3d后出现头痛,呈跳痛,以后枕部为著.曾在外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给予参麦、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静脉滴注,病情无好转.于1月26日上午出现困倦头晕,下午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并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右上肢持物不稳,下肢走路拖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