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脑局灶性预缺血对再次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单次缺血及重复缺血引起的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插线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单次缺血8、28或90min,重复缺血8+28min或28+90min。结果单次缺血组随缺血时间延长脑病变加重。8+28min组MCA供血区病变重于28min组;28+90min组MCA供血区病变轻于90min组。结论不同时间的预缺血对再次缺血有导致积累性损伤或缺血耐受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CBL)是通过病例分析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的医学课程学习模式,可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自我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留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神经内科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尝试性地将CBL教学方法应用于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可大大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习质量,是一种较好的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迅速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机制.方法 建立Lewis大鼠急性EAE模型;预防组及治疗组分别于致敏日及症状出现日投给1,25二羟基维生素D3.致敏后第13天处死,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FasL及TGF-β1的表达,并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培养上清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干预的预防组及治疗组与其相应对照组比较,临床评分及病理评分均降低(均P<0.01),凋亡细胞数增加(均P<0.01),半定量iNOS阳性细胞数减少,但TGF-β1、FasL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1,25二羟基维生素D3干预后,EAE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业硝酸盐含量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通过增加炎性细胞凋亡迅速缓解EAE症状,其原因可能与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103例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不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10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与单纯糖尿病组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2型糖尿病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头昏、记忆力减退较为常见,易出现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血液流变学中低水平剪切应力早期升高,提示动脉硬化程度重,需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品系大鼠及不同免疫原诱发的EAE模型特点。方法 应用MOG35-55、同种脊髓匀浆(DA-SCH)、MBP68-86、豚鼠-MBP为免疫原.分别免疫DA大鼠或Lewis大鼠制备EAE动物模型。观察比较大鼠发病过程、临床评分及病理变化。结果 应用MOG35-55或DA-SCH为免疫原致敏的DA大鼠病程呈现缓解-复发的双相病程.应用MBP68-86、豚鼠-MBP致敏Lewis大鼠而诱发的EAE模型为急性单相病程。豚鼠-MBP诱发的EAE模型发病时间匀齐、发病率最高、病情也最重.应用DA-SCH诱发的EAE模型病情其次重但发病时间不匀齐.MOG及MBP肽段引发的病情相对较轻。各实验组在发病高峰期组织病理变化以炎症反应为主。DA大鼠两个实验组第二次发病期炎症反应相对较轻而脱髓鞘较明显。结论 不同免疫原制备的EAE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取所需模型。  相似文献   
6.
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及最佳预处理时间剂量 ,并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方法 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 ,通过观察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状况、脑梗死体积分析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评价不同的缺血预处理时间剂量 (10分钟、2 0分钟、30分钟 )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 2 0分钟未引起明显的神经元损伤 ,但使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减轻 ,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 ,2 0分钟缺血预处理组及重复缺血组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预处理侧广泛激活。结论  2 0分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诱导脑缺血耐受。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与脑缺血耐受中神经元的存活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国产降纤酶的疗效进行临床再评价。方法 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设计。将80名急性脑梗塞(AC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降纤酶,对照组用安慰剂,均由多中心协作组统一提供。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疗效判定及生活质量评估,观察副作用。结果 ①降纤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治疗后3、7天比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4天比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8.
斑块内出血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生长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严重异常导致斑块内反复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斑块内血管生成状况能够被更好的检测到,对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中从斑块内血管的生成机制、血管生成与缺血脑性卒中的关系以及检测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人脂肪细胞,研究C-反应蛋白对脂肪细胞脂联素蛋白分泌及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女性皮下脂肪组织培养脂肪细胞.用0、10、50 μg/mL的C-反应蛋白刺激脂肪细胞6 h,提取细胞RNA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脂联素mRNA表达的变化;收集细胞培养液,运用Western-blot技术检...  相似文献   
10.
血链球菌脑膜脑炎为罕见病例,快速诊断血链球菌脑膜脑炎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关键。然而,目前的诊断技术并不支持对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脑脊液基因组测序是一种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很有前途的方法。据笔者所知,在血链球菌脑膜脑炎的诊断中使用脑脊液基因组测序的报道很少。现报告1例血链球菌脑膜脑炎的45岁男性患者,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常规检查,包括革兰染色和脑脊液培养,未发现细菌感染。然而,应用脑脊液基因组测序检测到了血链球菌。该病例报告表明,通过脑脊液基因组测序可以诊断出临床原因不明的脑膜脑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202-2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