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辛为温阳散寒的要药,功能能振奋心气、温肾助阳、暖脾补阳、治肺化饮、散寒止痛、去内外之寒积。只要熟练把握细辛“取性取用以治本、去性取用以治标”的应用原则,加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研究合理情绪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药物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期8周。对照组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结果:试验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合理情绪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对于患者治疗前后的SAS、HAMA评分中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AS、HAMA分明显降低(t=6.6496,8.937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情绪疗法在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老年警察B超检出的腹部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情况和特点, 为相关疾病一、二级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7年深圳市某区566名中老年警察进行空腹B超(腹部和泌尿系统)检查, 并分析检出疾病的顺位及其在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 566名中老年警察脂肪肝的检出率最高, 达31.10%, 其次为肝内、胆和肾结石(21.20%)、肝、肾囊肿(15.19%)和胆囊息肉(14.49%); 男性警察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女警察结石、囊肿、胆囊息肉和肝血管瘤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警察脂肪肝, 肝内、胆、肾结石, 肝、肾囊肿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 其中36~45岁组脂肪肝检出率低于另外两组, 61~79岁组肝内、胆、肾结石检出率低于另外两组, 46~60岁组肝、肾囊肿检出率高于另外两组, 胆囊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老年警察男性B超多个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一般人群, 尤其是男性、46~60岁警察, 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减少工作压力,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8(IL-6、8)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8例为实验组2,无H型高血压急性缺血脑卒中组119例为实验组1,同期116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3组Lp-PLA2、IL-6、IL-8及TG、TC、HDL-c、LDL-c、h Crp、ESR水平,对实验组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Lp-PLA2、IL-6、IL-8、NIHSS评分实验组2均高于实验组1,多元回归分析Lp-PLA2、IL-6、IL-8与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是H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实验组2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实验组1;ROC曲线分析磷脂酶A2、IL-6、IL-8对H型高血压发生缺血脑卒中有预测作用。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存在有较高的炎性反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Lp-PLA2、IL-6、IL-8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174例SAH患者人口学因素、健康习惯、既往病史、急性期应激因素、急性期并发症、急性期评价指标、治疗时间和出血累及脑区等因素的多变量Logistic分析和Cox分析,确定CVS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史(OR=1.454,95%CI1.051~2.012;P=0.024)是住院前CVS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OR=1.148,95%CI1.056~1.247;P=0.001)是CVS预测因素;吸烟(HR=1.042,95%CI1.024~1.061;P0.001)、糖尿病(HR=1.162,95%CI1.025~1.317;P=0.019)和高血压病史(HR=1.042,95%CI1.001~1.083;P=0.042)、Hunt-HessⅣ~Ⅴ级(P0.11)和CVS发生次数(HR=5.594,95%CI3.769~8.303;P0.001)是住院期间CVS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尼莫地平(HR=0.983,95%CI0.973~0.993;P=0.001)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组患者CVS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26,95%CI0.474~2.675;P=0.787)。结论具有长期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入院时Hunt-HessⅣ~Ⅴ级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的SAH患者,CVS风险显著增加;应用尼莫地平可以显著降低CVS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心室晚电位(VLP)情况.方法:对108例ACS行VLP检测.结果: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VLP阳性率30.00%,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VLP阳性率18.18%,不稳定心绞痛患者VLP阳性率8.57%,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冠脉病变的加重,VLP的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生存状况,探讨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8例aSAH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治疗措施、并发症与预后等进行随访调查,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生存状况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例全部完成随访,总随访时间141.9人年,平均随访时间(1.6±1.0)人年,最长随访时间5.6年;患者1个月、1年和2.5~5.6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78%、73%和68%;应用尼莫地平(RR=0.981,95%CI=0.965~0.997,P=0.023)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以内科保守治疗为参照,手术夹闭(RR=0.147,95%CI=0.041~0.532,P=0.003)和介入栓塞(RR=0.221,95%CI=0.060-,0.823,P=0.024)治疗为保护性因素,而并发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PaY=1.965,95%CI=1.404—2.748,P〈0.05)和脑血管痉挛(RR=2.951,95%CI=1.473~5.911,P=0.002)为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尼莫地平、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100B蛋白水平与帕金森病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人选标准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35例),登记病史及进行详细查体,进行Hoehn-Yahr分期,并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fe,ADL)评定P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收集与帕金森病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5名)。两组均测定空腹血S100B蛋白水平,对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血S100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998±0.0491)μg几vs(O.0503±0.0395)μgL]O=4.653,P=0.000);帕金森病患者Hochn-Yahr分期各期之间的血S200B水平相比较呈正相关(r=822,P=-0.000)。结论血清S200B蛋白与帕金森病人Hoehn.Yahr分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反映府睛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属非勺型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苯那普利10mg,治疗组上午7时和晚上7时各服用苯那普利5mg。给药6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121.3±4.9)mmHg]、舒张压[(77.6±8.0)mmHg],白昼、夜间血压负荷[(12.7±9.6)%,(8.5±6.7)%]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SBP48.65%和77.78%;DBP45.95%和72.22%,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非勺型高血压,苯那普利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液内LPA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氟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