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7d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患者,行发病前CHADS2评分,分3组(0~1、2、3~6分),随访住院期间并发症和3个月时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为预后良好,mRS≥5为预后极差],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后,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HADS2评分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03例患者,其中CHADS2 0~1、2、3~6组各72、53、78例,CHADS2评分高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均数分别为9.8、12.6、13.0(F =3.404,P =0.035);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5%、34.0%、39.7%( X2=14.643,P=0.001);预后良好率较低;预后极差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DS2评分是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差的独立预测因子,以CHADS23~6组为参考,CHADS20~1预测良好预后的OR值为5.018(95% CI为2.055 ~ 12.560);以CHADS2 0~1组为参考,CHADS23~6预测极差预后的OR值为6.197(95% CI为1.670~22.996).结论 发病前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评分低者(0~1)预后良好可能性大,评分高者(3~6)预后极差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温州卒中登记库为基础,前瞻性连续登记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发病到入院时间<24h,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脑桥出血的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生存状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1年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41例,男性27例(65.9%),女性14例(34.2%)。截止随方终止时,死亡患者共25例,总病死率为61.0%,中位生存时间为(80.0±54.4) d(95% CI0~186.64)。不同部位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病死率比较,被盖型(2/11)与基底型(16/2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800,P=0.003),被盖型(2/11)与混合型(7/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7,P=0.003)。1年生存组平均血肿体积为(3.043±1.718) ml,死亡组平均血肿体积为(5.984±2.707) ml,两组相比,t=3.661,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死亡的主要冈素有:血肿部位(RR =2.428,95% CI1.055 ~5.587),血肿体积(RR= 1.283,95%CI1.044- 1.577),入院时GCS 评分(RR= 3.389,95%CI 1.177~9.756)。结论 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血肿位于脑桥被盖部、血肿体积<4 ml、入院时GCS评分>8分时1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入住涿州市医院rt-PA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1次/d,共14 d。观察两组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4 d内出现的颅内外出血及死亡在内的所有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14 d时观察组的NIHSS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观察组预后良好(mRS=0~2)患者的比例(32/50)高于对照组(22/50)。14 d内的总不良事件例数、症状性颅内出血例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4 d内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脑梗死患者于rt-PA静脉溶栓后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每增加1例获益或受害的病人所需治疗的病人数)来评价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疗效。方法合并DECIMAL、DESTINY和HAMLET三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数据,然后运用算术法、随机重复获取数组法和专家认定法三种不同方法填充联合结局表(Joint outcome table),最后导出NNTB(Number Needed to Treat to Benefit,每增加1例获益的病人所需治疗的病人数)和NNTH(Number Needed to Treat to Harm,每增加1例受害的病人所需治疗的病人数)。结果两分法的分析显示:要获得mRS=0~2、mRS=0~3、mRS=0~4、mRS=0~5的净NNTBs分别是18.4、7.7、2.9和2.4。算术法的分析显示:每增加1例具有更好结局(即:使病人的mRS提高1个或数个等级的病人,对于5个等级的mRS(0~2,3,4,5,6),NNTB在1.7~2.4之间,对于4个等级的mRS(0~2,3,4,5~6),NNTB在2.0~2.9之间。专家认定法的分析显示:对于5个等级的mRS,生物学上最可信的NNTB是2.2(95%CI,2.0~2.3),而对于4个等级的mRS,其为2.6(95%CI,2.4~2.9),而且对于上述两种等级的mRS,NNTH均100。随机重复获取数组法与专家认定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根据对整个残障结局的整体分析,每100例经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病人,在术后1a时,有47个病人获得更好的结局,而只有不到1个病人的结局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尿激酶和替罗非班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于尿激酶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替罗非班组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单位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首先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4μg/(kg·min),30分钟,然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0.1 μg/(kg·min),72小时],对照组除不予替罗非班外,其他治疗同替罗非班组,观察两组14天内颅内外出血、14天内死亡、14天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14天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颅内外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时替罗非班组的NIHSS小于对照组(P=0.032);3个月时替罗非班组预后良好(mRS=0 2)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38)。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并不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