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主动脉窦瘤破裂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0名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8例(44.62%),女性72例(55.38%),年龄32~75(52.72±13.87)岁。合并室间隔缺损55例(42.31%),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9例(30%),合并房间隔缺损12例(9.23%),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6.15%),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4.62%),合并主动脉夹层1例(0.77%),合并其他心脏疾病9例(6.92%);破裂开口起源于右冠窦119例,起源于无冠窦11例。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余128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5年,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II级。结论:一旦发现主动脉窦瘤破裂,应积极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临床给予行妇科肿瘤术治疗者丹红注射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DVT)有效性。方法 :将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入院行妇科肿瘤术治疗的73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入院时间分组,以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入院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弹力袜+低分子肝素钙),以2017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入院的37例患者为观察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比较不同预防措施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下肢疼痛、肿胀、血栓形成),对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因子[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差异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程度(轻、中、重度),组间比较两组术后胃肠道出血发生及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对术前、术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观察手术前后指标差异。结果 :入院时、术后1 d两组D-二聚体、APTT、FIB、PT指标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5 d观察组凝血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7%低于对照组11.1%(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为2.7%、2.7%,对照组为5.6%、8.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重度血栓患者,但观察组轻中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7%,与观察组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血流速度、下肢周径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下肢周径短(P0.05)。结论 :临床行妇科肿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给予丹红注射液,术后患者血流速度减慢较弱,能有效改善机体高凝状态,减轻血栓程度,减少DVT发生,用药安全性高,不易造成出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致剥脱性皮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男性患者,73岁,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坠积性肺炎"收入院。静点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炎过程中出现剥脱性皮炎。给予立即停用头孢呋辛钠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治疗,10d后全身皮肤无红疹及皮肤剥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核病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结核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K-B法检测120例结核病患者体液标本,痰液28份、胸水34份、脓汁30份及血液28份标本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药敏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7年版标准进行判断,进而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相互对比分析。结果培养分离鉴定出的120株标本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83株,占69.2%,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37株占30.8%;MSSA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0%、97.30%及89.19%;MRSA对头孢西丁、青霉素G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80%及93.98%;MRSA、MSSA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核病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严峻,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角膜厚度低于400μm的圆锥角膜患者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交联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角膜厚度低于400μm的圆锥角膜患者14例18眼,表面麻醉下去除上皮,点低渗核黄素溶液使角膜基质水肿厚度达到400μm以上,行角膜交联术,术后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前、术后记录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顶点K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晶体等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角膜上皮于1周内愈合,14眼于5 d内愈合;角膜Haze于2~6周内消退;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4.76±0.61,术后3个月为4.83±0.46,6个月为4.84±0.51;角膜顶点K值:术前为(56.29±7.33)D,3个月为(52.42±5.76)D,6个月为(48.12±6.6)D;角膜厚度:治疗前为(318±33)μm,水肿后为(447±18)μm,3个月为(381±72)μm,6个月为(354±35)μm;角膜内皮密度:术前为(3 069±202)/mm2,术后3个月为(2 910±213)/mm2,6个月为(2 935±215)/mm2;未见晶体、视网膜并发症。结论采用低渗核黄素法行角膜交联术治疗晚期薄角膜圆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L/R)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制备脑I/R损伤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实验完毕后,取出脑皮质提取总RNA,进行RT-PCR,测定两组Bcl-2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异丙酚预处理组大鼠脑皮质Bcl-2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明显高于和低于对照组(均P<0.05).TuNEL结果 显示,异丙酚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异丙酚对L/R脑皮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总胆红素(TB)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收集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82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130例和对照组65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血清TB[(11.82±4.53)μmol/Lvs(12.95±5.06)μmol/L]、Fib[(3.04±0.65)g/L vs(2.83±0.60)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OR=1.763,95%CI:1.1582.683)、Fib(OR=1.678,95%CI:1.2422.683)、Fib(OR=1.678,95%CI:1.2422.266)呈正相关,与血清TB(OR=0.922,95%CI:0.8602.266)呈正相关,与血清TB(OR=0.922,95%CI:0.8600.988)、支架直径(OR=0.615,95%CI:0.4440.988)、支架直径(OR=0.615,95%CI:0.4440.850)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Fib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TB为支架内再狭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体机能实验是医学院校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结合应用于教学,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促进基础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文章设计并实施的人体尿生成调节实验简单易行,在对人体无伤害的基础上很好地展现了多种生理因素对人体尿生成的影响。学生利用自身的人体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理解统计基础理论,也能够弥补数据处理实践的不足。这种教学实践为建立人体器官系统为核心的系列实验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实验中机制探索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产黄青霉(P.chrysogenum)电激转化方法,建立产黄青霉快速、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方法 应用美国Bio-Rad电转仪,将外源DNA转化入产黄青霉菌丝中,研究了菌丝培养时间、电场强度、DNA类型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菌丝培养24h,处于旺盛生长阶段,电场强度为6000V/cm,电阻200Ω,电容20μF,环状质粒DNA较线状能获得转化效率稍高,1μg DNA获得的克隆数可达500个.结论 应用电激转化方法对产黄青霉进行遗传转化属首次报道,特别是可直接将目的片段与T-DNA相融合,转化入产黄青霉中,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抗体阳性结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05 899份。采用两种试剂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双试剂均有反应性则判定为阳性结果。利用血站业务操作穿越软件系统将献血者按年份、献血次数、人口来源、性别、血型、年龄、学历、职业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TP抗体阳性例数与阳性率。结果 2017—2021年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为0.59%,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的0.01%(P<0.05);本地与外地献血者的TP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和血型的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学历和职业的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云港市无偿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风险依然存在。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还应宣传输血相关疾病的知识,特别要重视高危人群献血前的健康教育和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不断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