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我们采用甘露醇加胞二磷胆碱治疗VBI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我院神经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135例中男 5 1例 ,女 84例 ,年龄 4 5~ 77岁 ,平均 5 5岁。症状及体征 :眩晕为间歇性、旋转性、视动性 ,多因转动头位 ,体位而诱发 ,发作时不敢睁眼 ,站立不稳 ,伴有或不伴有黑蒙、视野缺损 ,肢体麻木、跌倒、意识障碍及脑干定位征。辅助检查 :有颈椎病的拍颈椎X线片 ;头颅CT、MR除外脑干、小脑梗死、出血和其他疾病 ;TCD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50例感染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并与3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感染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感染合并脑梗死时sI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sICAM-1水平的增高加重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预防作用及副作用,并与阿司匹林对比。方法:将120例TIA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其每例患者在服药期内TIA的发作次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包括心、脑卒中)、死亡及副作用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比较TIA的再发生人数、心及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人数分别为6例和9例,复方丹参滴丸组较阿司匹林两组低,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复方丹参滴丸大,丹参滴丸组仅有1例,阿司匹林组为8例,前者的副作用仅表现为口、舌麻木,未影响治疗,而阿司匹林的8例中,有5例为胃肠道反应,3例为牙龈及鼻出血,8例中有5例中途退出,两组副作用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TIA的预防治疗中与阿司匹林有同样的作用,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口服依从性好,较阿司匹林优。  相似文献   
5.
立止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继续扩大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资料和方法 1.资料 选择我院2001年5月~2002年4月住院患者发病6h内,经脑CT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4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1)6h内应用立止血组(立止血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6.8岁±3.5岁;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75.8mmHg±14.9mmHg和106.4mmHg±17.3mmHg。发病后CT1时间平均2.9小时;(2)6h内未用立止血组(非立止血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7.1岁±2.9岁;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73.9mmHg±14.8mmH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9-2000年收治的87例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丘脑出血、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及壳核出血有中线移位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5%、66.7%、55.6%、66.1%,与脑叶出血(16.7%)、壳核出血无中线移位(22.7%)患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肾功能损害程度也较后者重,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压及伴发合并症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71.4%和59.4%。结论: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害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密切相关,与高血压及伴发合并症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及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区别。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1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患者68例和脑梗死患者60例,并选择同一时期的6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谱( SLPG),同时测定三组患者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结果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清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出血组LDLC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DLC为判断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对脑血管的判断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因在TOAST分型中的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3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病因在TOAST分型中的分布。结果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找到明确病因的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31例,小动脉闭塞38例,心源性脑栓塞13例,动脉炎7例,病因不明16例。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闭塞仍是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并分析FIB 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 型糖尿病(T2DM)患者252 例,根据是否合并DPN 分为DPN 组(150 例)和单纯T2DM 无并发症组(102 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00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 组),收集3 组临 床资料,比较纤维蛋白酶(FIB)水平。再根据FIB 水平将DPN 组分为低FIB 水平(FIB ≤ 4 mg/dl)亚组65 例和高FIB 水平(FIB>4 mg/dl)纤维蛋白酶亚组(85 例),观察两亚组临床资料分布特点,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采用Pearson 单因素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IB 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DPN 组腰围(WC)、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OMA-IR、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FIB 均高于NC 组和T2DM 组(P < 0.05);T2DM 组FPG、2 h PG、Fins、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C、HDL-C、FIB 及吸烟 例数均高于NC 组(P <0.05)。② FIB>4 mg/dl 亚组年龄、糖尿病(DM)病程、BMI、FPG、2 hPG、Fins、 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MA-IR 及吸烟例数均高于FIB ≤ 4 mg/dl 亚组 (P <0.05)。③ FIB>4 mg/dl 亚组SCV 和MCV 较FIB ≤ 4 mg/dl 亚组降低(P <0.05)。④ Pearson 相关分析显 示,血浆FIB 水平与年龄、糖尿病(DM)病程、体重指数(BMI)、FPG、HbA1c、TC、TG、LDL-C 及吸 烟呈正相关(P <0.05)。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TG、HbA1c 及吸烟为FIB 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DPN 患者血浆FIB 水平升高,神经传导速度下降,BMI、TG,HbA1c 及吸烟是DPN 患者FIB 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病人 ,男 ,42岁。因发作性头痛 ,眩晕 10年 ,加重 2个月 ,神志不清 4小时 ,于 1998年 6月 6日收入我院。病人自10年前始即有发作性后枕部胀痛 ,有时伴眩晕 ,休息后好转 ,未予系统诊治。 2月前 ,病人症状加重 ,来我院就诊 ,脑 CT发现脑桥右前方一直径约 3.0 cm大小圆形高密度影。考虑为“基底动脉瘤”。后行 MRA及 DSA检查 ,示基底动脉延长、迂曲 ,表现为先向左后向右 ,上端达脑桥前方。半月前 ,病人再发眩晕、恶心、呕吐及视物成双。当时检查 :右眼水平运动不能 ,左眼不能内收 ,外展可见粗大水平眼震。 4小时前 ,病人突然出现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