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概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 是一种黑质- 纹状体病变导致多巴胺减少引起的以肢体震颤、僵直和运动缓慢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自上世纪50 年代利用立体定向苍白球手术和丘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毁损术有30%-40% 的偏瘫、言语及智能障碍等并发症.鉴于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2.
MR导向丘脑、苍白球毁损治疗锥体外系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5年10月~1996年5月,我们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1.0tesla超导磁共振导向,对34例(男21例,女13例)锥体外系疾病(PD27例,扭转痉挛3例,意向性震颤4例)进行靶点毁损术,通过临床效果和术前、后MR复查,证实MR导向三维误差<1mm,MBI导向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几何图像失真小,清晰,靶点易辨认,术后反应小,若在电生理监测下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1 我国功能性神经外科发展概况 功能性神经外科由Lericho 于1949 年提出.1956 年Wertheimer<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出版.功能性神经外科包括:神经内外科、精神科及其他临床学科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失衡所致,通过神经外科手术调整或重建其生理功能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指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疼痛、周围神经性疾病(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精神障碍和视听、脊髓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构成的疾病[1].我国功能性神经外科临床开展稍晚,1957年王忠诚教授首先利用苍白球切开器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在此时期,赵雅度、史玉泉、段国升等教授先后发表了一些癫痫的外科治疗论文,这些工作只在极少数医院开展,处于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皮质电极监测下对海马病灶进行致痫灶切除,辅助以皮质痫灶横纤维热灼术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16例海马病灶的顽固性癫痫的病人,术前进行24小时脑电图描记定位致痫灶,手术前进行磁共振扫描,数据输人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当天进行导航注册配准.术中进行颞叶皮质电极描记,并在导航棒引导下找寻海马病灶,完整切除并辅以皮质热灼治疗致痫灶。结果术后0.5~3年内随访,按Engel癫痫疗效分级:发作完全消失11例(68.8%),明显改善4例(25%),改善1例(6.2%)。结论神经导航有助于海马病灶的准确找寻与切除,在皮质电极监测下,辅助皮质热灼是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报告56例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内病灶。这种最小侵袭性术式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详细介绍了手术方式,提出立体导向开颅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99年2月-2000年12月间使用ASA-601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完成的38例导航手术和使用Leksell-G型定向开颅手术。结果:导航组;病灶全切34例,近全切3例,行动脉瘤加固术1例,立体定向开颅组;全组病例均守整切除病灶,二组都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果: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和立体定向开颅术,均属于立体定向手术范畴。对于位于颅表或皮层下的病灶(直径≤5cm),适于行立体定向开颅术。而对于脑深部、边界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和颅底病灶,则适于行无框架神经导航手术。  相似文献   
7.
立体导向直视下摘除脑内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把现代显像技术与立体定向术相结合用于直视下摘除脑内小病灶或异物,可减少手术侵袭性和提高准确性,即使位于功能区的手术,患者术后多能保存或改善原有的脑功能。本文报告7例均取得满意结果,并建议此术式称“立体导向直视下手术”。  相似文献   
8.
皮层电极描记配合立体定向切除癫痫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皮层电极描记在立体定向切除癫痫灶手术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 对25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继发性癫痫患者采用MRI导向下,立体定向环钻开颅,切除病灶前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癫痫波和范围,切除病灶后再次描记,如仍有癫痫波,则在不影响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将有癫痫波的皮层尽可能切除。结果 25例患者中有19例在切除病灶前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或尖-慢波,切除后有15例上述癫痫波完全消失,4例仍有散在的少许癫痫波;另有6例患者未记录到癫痫波,但表现为基本的节律异常,切除病灶后好转。25例患者中胶质瘤6例,脑囊虫病5例,蛛网膜囊肿3例,软化灶3例,皮层发育不全2例,血管畸形2例,转移癌2例,炎症1例,胶质细胞增生1例,病灶直径在0.8~4.7cm。手术后24例癫痫发作消失,1例仍偶有癫痫发作,比例能够被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手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结论 皮层电极描记和立体定向方法相结合,既能明确癫痫灶的范围,又能以微侵袭的方法切除癫痫灶,尤其适用于直径小于4cm的癫痫灶的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计算机在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手术中的良好应用.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局麻下安装Leksell-G型定向仪框架,行MRI T1序列轴位像扫描TR11.5ms,TE4.8s,层厚3mm,层间距为0,FOV为280mm,采集次数1~2次,将图像传至计算机工作站,使用“立体定向计划系统”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确定前后联合,根据术者选择的毁损核团输入相应的解剖坐标,计算机计算出相应的框架坐标,再根据该核团固有的脑内解剖角度考虑穿刺轨迹与脑室及内囊的相互关系等解剖因素确定合宜的入颅角,结合微电极记录系统、脑深部电极刺激记录和射频电极电生理检查反复验证,进行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结果20例患者经计算机靶点计算及手工计算对比,术中微电极、深部电极、射频电极电生理验证,证实计算机计算靶点精确度高,选择人颅角度理想,能清楚了解入路轨迹与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的关系,手术效果好.结论计算机辅助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直观、精确度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