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缺血预处理可产生强大的器官保护作用,但动物实验向临床试验转化的进展和结果不尽如人意.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的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寻找可转化到临床的安全且有效的预处理诱导方式,对于提高卒中和手术患者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实现安全和有效的神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预处理活化受体、线粒体、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等方面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方法对13例确诊维生素B12缺乏症的60岁以上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男7例(53.85%)、女6例(46.15%),年龄61~82岁;血清维生素B12低于150 pg/ml的有8例(61.54%),临床首发症状感觉异常9例(69.23%)、共济失调2例(15.38%)、肢体无力1例(7.69%)、纳差消瘦1例(7.69%);临床主要表现感觉异常12例(92.31%)、共济失调12例(92.31%)、肢体无力8例(61.54%)、纳差消瘦6例(46.15%)、感染4例(30.77%)、精神症状3例(23.08%)、皮肤改变和尿潴留各1例(7.69%);实验室检查中7例贫血(53.85%)、4例甲状腺功能异常(40%)、7例头颅MRI提示颅内小缺血灶(100%)、5例脊髓变性(62.5%)、3例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巨幼细胞贫血(50%)、8例胃镜检查异常(100%)、1例合并神经梅毒且脑脊液检查异常(7.69%);13例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对以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有感觉异常、胃部疾病史、甲状腺疾病史、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的老年患者及时进行维生素B12测定可以早期诊断维生素B12缺乏症,尽早补充维生素B12,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 72 h内入院 ,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患者 ,按诊断标准分成腔隙性和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类 ,将非腔隙性脑梗死又分为轻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NIHSS<8)〕及重型(NIHSS≥ 8)。在入院时及治疗 4周时行 NIHSS和改良 Rankin评分 (MRS)。对照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或脑益嗪、脑复康、都可喜等常规脑保护剂药物 ;纳洛酮组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1.6~ 2 .0 mg/ d静脉滴注 ,疗程3~ 4周 ;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抗凝、降纤、稀释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16 8例患者入选 ,纳洛酮组71例 ,对照组 97例。纳洛酮组和对照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 ,但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并不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轻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较对照治疗更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 NIHSS值 ,但 MRS差值与对照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重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与对照治疗组相比能显著地降低 NIHSS及 MRS值。结论 :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减轻残疾 ,对重症、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状型灰质异位(SBH)合并分离型脑裂畸形(OS)和透明隔部分缺如(SPP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SBH合并OS和SP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幼年起病,以右侧肢体发育短小、右侧肢体痉挛性高肌张力、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青年期发病的癫痫发作、发作性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头颅CT平扫示左侧顶叶脑裂畸形伴灰质异位.头颅MRI平扫示左侧顶叶脑裂畸形,与左侧脑室相通,裂隙周边为连续迂曲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与灰质信号一致),左侧脑室扩大,部分透明隔缺如.结论 SBH合并OS和SPPD患者常见表现为癫痫、精神智能发育迟滞和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等,其影像学特点为侧脑室旁与灰质之间的白质中出现边界清晰、规则的灰质,呈“双皮质”样;同时可见OS和SPPD.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由Caplan1980年首次提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对其认识有待提高。本文报告 1例如下 :患者 ,男 ,6 6岁。眩晕、双眼视物模糊、行走不稳 5天入院。患者于 5天前突发视物旋转 ,伴双眼视物模糊 ,行走不稳 ,次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反应迟钝、嗜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年 ,病前 2 0天曾有眩晕发作 1次。查体 :血压16 0 / 90mmHg ,心、肺正常。神志呈嗜睡状 ,构音障碍 ,双眼视力下降 ,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直径 4mm ,对光反…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癔症发病较成人少见,临床多以转换型、分离型为主.现将1995年12月湖北十堰地区发生的一起小学生癔症集体发作2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1岁.20例患儿同住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涧池村,均为村办小学学生.该小学设两个复式班,1、2年级为一班,学生55名;3、4年级为二班,学生27名.发病学生全部集中在一班,仅一墙之隔的二班无一人发病.1、2 发病经过1995年12月11日8时许,小学生任某,女8岁,放学回家后突然感到全身乏力,随之出现伸舌、头后仰.缓慢倒地后四肢阵发性抽动,持续5分钟自行缓解.上午上课时老师告诉了同学们任某请假原因及发病情况.于当晚9时30分左右先后有两名学生在家中出现与任某类似发作,截止12月14日上午8时、3日内20名学生发病,发病学生均先后被送县医院儿科诊治.据调查在任某发病前曾听说当年夏季村里10余头耕牛因伸舌、摇头、全身抖动而死亡.任某发病前1天曾在本村同学中谈及此事.  相似文献   
7.
背景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GS)临床少见,其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G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2003-04/2003-08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例GS患者.干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按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给以康复治疗,时间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的评分情况.结果GS多为脑血管病、肿瘤等所致,本文1例患者由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更为罕见,但头颅MRI显示大脑顶枕区有病灶,可能为缺氧所致.GS的四主征由于损害大脑顶枕区与身体、手指和数字空间定位独特性缺陷有关,但很少单独存在.GS的康复治疗有效,左右失认、手指失认相对恢复较好.结论G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研究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遇到许多脑外伤后综合征(PTBS)的患者 ,由于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对其临床诊断处理感到棘手。现我们对 89例脑外伤综合征患者进行脑功能检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为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轻型脑外伤患者 89例 ,男性 52例 ,女性 37例 ,年龄 16~ 67岁 ,平均 38.4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0例、斗殴伤 2 3例、摔伤 16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症状多为头痛、头昏、恶心、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无…  相似文献   
10.
并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对结核性脑脊液高蛋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照组16例,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鞘内注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7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结果:治疗组脑脊液蛋白明显下降(P<0.01),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病人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粘连性蛛网膜炎和脑积水。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可以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高蛋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