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36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洪青 《家庭健康》2005,(11):30-30
“瘊”的医学名叫疣.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表皮良性增生物。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疣体或间接接触被病人污染的含有人乳头瘤病毒的物品而感染。患者经常有意无意地抓患处.结果发现疣体越来越多。甚至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或密集成片。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疣体中有大量活跃的病毒。当局部被抓时,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可产生轻微的破损。这时病毒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上而产生新的疣体。由于每个疣体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相似文献   
2.
田洪青   《健康文摘》2006,(6):45-45
“瘊”的医学名叫疣,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表皮良性增生物。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疣体或间接接触被病人污染的含有人乳头瘤病毒的物品而感染。患者经常有意无意地抓患处.结果发现疣体越来越多,甚至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或密集成片。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在疣体中有大量活跃的病毒,当局部被抓时,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可产生轻微的破损,这时病毒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上而产生新的疣体。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4 0岁 ,因全身起风团 ,痒 5天 ,弥漫性潮红、起脓疱 3天入院。患者自述全身反复起鳞屑斑 ,痒 8年余 ,在当地诊为“银屑病”服用“迪银片、甲氨蝶呤、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后皮损消退 ,皮肤恢复正常 3个月。 5天前于外院自行静脉滴注“亚甲蓝 10 0mg”一次。滴注过程中于双上肢及胸背部出现粟粒大红色斑点 ,伴有瘙痒并出现腹部疼痛不适 ,无恶心、呕吐、胸痛等。立即停药 ,停药 2小时后除面部外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样皮疹 ,痒 ,应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差 ,3天前皮疹融合呈全身弥漫性水肿、潮红伴脱屑 ,散在大量粟粒至绿…  相似文献   
4.
咪喹莫特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咪喹莫特是一种局部应用的免疫调节剂 ,可刺激皮肤粘膜产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 1,6,8,提高细胞免疫应答 ,产生抗病毒效果。5 %咪喹莫特霜治疗尖锐湿疣 ,疣体完全清除率为37%~ 5 0 % ,不良反应为局部轻、中度的瘙痒、红斑、烧灼感、触痛、溃疡、糜烂、疼痛等 ,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法(MLST)检测我院梅毒螺旋体(TP)的临床样本DNA基因型。方法:收集梅毒患者皮损棉拭子,提取其中的TP DNA。提取的DNA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证实为TP DNA;使用MLST法对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测55例DNA标本,发现9种MLST分型,1.1.8分型为42例,3.2.3分型为5例,1.1.1分型为2例,24.1.8分型为1例,25.1.8为1例,1.52.8为1例,1.53.8为1例,1.1.17为1例,25.3.1为1例。其中24.1.8,25.1.8,1.52.8,1.53.8,1.1.17,25.3.1为首次报道的分型。所有分型都存在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结论:我院患者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其中优势分型为1.1.8,各分型都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人类对其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螺旋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可诱导针对其不同抗原成分的抗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于抵御TP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细胞免疫在梅毒免疫作用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本文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福仁  黄薇  陈树民  孙良丹  刘红  李毅  崔勇  颜潇潇  杨海涛  杨荣德  初同胜  张弛  张林  韩建文  于功奇  权晟  于永翔  张铮  史本青  张连华  程晖  王昌媛  林燕  郑厚峰  付希安  左先波  王强  龙恒  孙一萍  程义林  田洪青  周伏圣  刘华绪  陆闻生  何素敏  杜文莉  沈珉  金祺祎  王颖  Hui—Qi Low  Tantoso Erwin  NinghanYang  李金勇  赵欣  娇曰林  毛立国  殷刚  姜珍霞  王晓东  于京平  胡宗厚  巩翠华  柳玉强  刘瑞玉  王德民  魏东  刘金献  曹巍鲲  曹恒仲  李永平  阎维国  魏世玉  王奎军  Martin L Hibberd  杨森  张学军  刘建军 《中国麻风杂志》2010,(1):1-4
背景: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宿主的局限性和难以在体外培养,限制了对麻风病的研究及其生物学方面的了解。宿主的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对麻风菌的易感性,也影响麻风病的病程。方法:采用IlluminaHuman 610-Quad BeadChips对706个麻风病例及1225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扫描的结果采用PUNK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阳性的93个SNPs位点在3254个麻风病例及5955名正常对照中验证,以确定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同时我们在麻风病的不同临床型别中进行了异质性检验,以期发现与型别相关的易感基因。结果:(1)研究发现位于6个区域的15个SNPs达到了全基因关联研究水平(P〈1.0×10^-8),定位了6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HLA—DR,RIPK2,TNTSF15,CCDC122,C130RF31和NOD2。另外IBRK2基因对应SNP的P值为5.10×10^-5,提示该基因可能为麻风病的易感基因。(2)研究发现5个SNPs在多菌型麻风病中的遗传效力强于少菌型。结论:位于调节固有免疫NOD2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基因的变异与麻风病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鳞屑性红斑,自觉瘙痒,其后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疱壁松弛,易破溃结痂,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按湿疹治疗,效果欠佳,2个月前病情加重,全身弥漫性红斑、水疱、大疱、黄痂,剧烈瘙痒伴疼痛,遂来我院住院治疗.既往健康,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是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慢性光敏感为特征的特发性疾病.为了解CAD的临床表现、光生物学特征、组织病理及治疗效果,对我所诊治的40例CAD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