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疱性类天疱疮分子免疫学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好发生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是该病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分子免疫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述。1 BP抗原(BPAG) BPAG主要有两种BPAG1和BPAG2。BPAG1又称BW230,是一种分子量为230KDa,位于半桥粒致密斑的一种细胞内多肽片断,由6号染色体短臂基因编码[1]。其a-螺旋结构中螺旋柱的C-末端是抗体结合部位,亦是自体凝集反应及与中间细丝相互作用的区域[2]。近年来对该抗原的研究较少。BPAG2…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例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2例分别为10个月和4岁的男性患儿,出生后即被发现头顶中线部位有1个及2个直径约1.5~2.6cm的红色、圆形、浅表的皮肤缺损,反复结痂、脱落,创面缓慢愈合,数月后形成菲薄纸样瘢痕,伴领圈样发。两患儿各系统均发育正常,家族成员均健康,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4.
皮肤损害是红斑狼疮惟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未明,目前多认为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损伤.循环中的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Ro/SSA抗体、抗基膜带抗体等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了皮肤损害,但推测尚存在其他未知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性血管炎(UV)、过敏性紫癜(HSP)和变应性皮肤血管炎(LCV)患者血清抗Galectin-3抗体的水平。方法:ELISA法检测15例伴发皮肤血管炎表现的SLE、13例UV、15例HSP和8例LCV患者血清及15例正常人血清(阴性对照)抗Galectin-3抗体水平。结果:SLE和UV患者血清中抗Galectin-3抗体吸光度值分别为:0.89±0.08、0.71±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6±0.02(P0.05);HSP和LCV患者中分别为0.60±0.05和0.60±0.04,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有皮损的荨麻疹性血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血管炎可能与血清中抗Galectin-3抗体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灰黄霉素治疗甲真菌病疗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长期用药有肝损伤等毒副作用。酮康唑长期用药无症状肝酶升高发生率为5%~10%,症状性肝炎发生率为1:10000~1:15000,少数患者因此而死亡[1]。目前这两种药物已不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新一代口服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以其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耐受性好、安全性高而得到临床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药物的大量使用,对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发生机制和频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现对近年来报道的有关这3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并着重介绍其肝脏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从细胞因子的角度研究发现 :γ-干扰素可以在蛋白及mRNA水平对分子量为 2 3 0kD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进行转录前调控 ,而且这种调控对γ -干扰素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 ,还可能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对γ -干扰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白介素家族中白介素 1 β、5、6在疱液或血液中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与病情严重性相关 ,可作为疾病监测指标 ;另外还证实部分白介素参与水疱形成 ;其它如sCD3 0、β-转化生长因子 ,证明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伴发Castleman病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Castleman病在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肿瘤组织常规免疫组化染色。RT-PCR扩增6例患者肿瘤组织中RNA,将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克隆测序;并以原位杂交法与6例无皮肤黏膜损害的Castleman病和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肿瘤B细胞克隆相比较。以RNA印迹法了解重排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6例PNP患者RT-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皆获得1条约124bp的锐利条带;克隆测序得到2种高度同源的序列,分别为128bp,122bp,其中6例患者皆具有长序列,4例患者同时还有相同短序列。以128bp的重排基因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仅见于PNP患者肿瘤组织切片的淋巴滤泡样结构中;RNA印迹示该探针与6例PNP患者肿瘤组织mRNA皆有较强的杂交信号。结论6例PNP患者肿瘤组织中主要B细胞克隆是相同的。这种B细胞克隆的免疫球蛋白重排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有丰富表达,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能直接与皮肤中的抗原发生作用,引起皮肤黏膜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患者,并了解弹力纤维在DEB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皮损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弹力纤维染色在DEB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7例DEB和3例BP患者皮损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角蛋白14、层粘蛋白5和胶原蛋白Ⅳ、Ⅶ在DEB患者中的表达,弹力纤维染色检测弹力纤维在DEB患者和BP患者皮损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7例DEB患者皮损中,角蛋白14和层粘蛋白5在真、表皮裂隙的表皮侧表达,胶原蛋白Ⅳ在表皮侧表达或表达缺失,而胶原蛋白Ⅶ表达缺失。弹力纤维在17例DEB患者真皮浅中层均缺失,而在BP患者真皮乳头处减少。结论:DEB可根据角蛋白14、层粘蛋白5、胶原蛋白Ⅳ和胶原蛋白Ⅶ在皮损中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诊断。弹力纤维在DEB和BP患者皮肤中分布不同,弹力纤维染色可作为DEB和BP的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家族在寻常型银屑病(PV)皮损中的表达和分布,并分析其水平与皮损中增殖、凋亡、免疫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分析14例健康人皮肤(HC)和17例PV患者皮损中RUNX1、2、3的转录水平,免疫组化分析11例HC、11例慢性湿疹(CE)和12例PV患者皮损中RUNX1、2、3的蛋白水平和分布,利用R语言分析基因芯片中RUNX与其他基因的相关性,并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 转录水平上,相比HC,PV皮损中RUNX1下调(HC:0.61±0.06,PV:0.54±0.02,P<0.01)、RUNX3上调(HC:0.77±0.04,PV:0.84±0.05,P<0.01),而RUNX2的表达无差异(HC:0.78±0.05,PV:0.82±0.04,P=0.18)。免疫组化提示皮肤中RUNX1在表皮和真皮浸润炎症细胞中均有表达,而RUNX2、RUNX3则在炎症细胞上更为富集。相比HC,CE和PV表皮中RUNX1蛋白水平下调(HC:0.24±0.06,PV:0.11±0.02,CE:0.11±0.02,HC vs PV:P<0.01,HC vs CE:P<0.01),PV表皮的RUNX2较HC、CE升高(HC:0.02±0.01,PV:0.04±0.02,CE:0.02±0.02,HC vs PV:P=0.018,PV vs CE:P=0.019),RUNX3在三组间无差异(HC:0.005±0.004,PV:0.011±0.016,CE:0.015±0.20,P=0.861)。相关性和功能分析提示PV中RUNX1与增殖凋亡分子(BCL2A1、WNT2、WNT7B、WNT8A、WNT9B)相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17E)相关。与RUNX3呈正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等通路,负相关的基因参与负调节WNT通路。RUNX3与Th1(STAT4、CXCR3、TNF)、Th17(CCR6、IL-22)、Treg(TGFB、IL-10)相关分子正性相关。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RUNX家族表达显著改变,其中RUNX1、3与皮损中的增殖凋亡、T细胞免疫尤其是Th17通路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