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及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及其在DN病程进展中的变化。  方法 :选择分别处于微量白蛋白尿期 ,临床蛋白尿期及伴有肾功能损害期的 3例DN患者 ,并以性别、年龄与患者匹配的 2例正常供肾组织作为对照。首次应用显微微分离法获取肾活检标本中的肾小球 ,进行肾小球细胞数目扩增 ,利用AffymetrixU133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以生物信息学工具作聚类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N患者肾小球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或下降的基因共有 182条(P <0 0 1)。聚类分析将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群分为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表达水平下降和持续性显著下降三个特殊亚群。功能分析发现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某些与细胞内异常糖和脂质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上 ,特别是脂质代谢相关基因。部分基因的表达变化与DN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 ,存在随病情进展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DN病程早期应答和随病情进展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的三组基因。未发现转化生长因子 β1在DN患者肾小球细胞内mRNA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变化。  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某些与细胞内异常糖和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密切关注的具有抗白念珠菌感染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分化发育成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巨噬细胞粘附蚕噬白念珠菌的能力。实验室及临床Ⅰ/Ⅱ期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抗白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移植肾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移植肾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实验室完成。以封闭群成年近交系Wistar雄性大鼠为供者,SD雄性大鼠为受者,供、受体各35只,体质量250~300g。建立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术后将接受肾移植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环孢素A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0只。①术后7d,4周分别采血,检测血肌酐,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移植肾作病理。比较光镜下BANFF评分。②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骨桥蛋白表达并借助图像分析软件比较骨桥蛋白阳性小管百分比。③用印迹杂交法测定各组鼠肾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④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共行大鼠肾移植60次,其中预实验25次,受鼠死亡10只;正式实验35次,受鼠死亡5只,余下的大鼠均存活30d以上,存活率85.7%(30/35)。存活的30只大鼠列入3个观察组。①加用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肾功能显著好于环孢素A组(P<0.05)。②光镜下各组大鼠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但阿托伐他汀组间质炎细胞浸润和小管炎程度较环孢素A组轻。③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肾组织只在Henle袢表达极少量的骨桥蛋白,环孢素A治疗4周后,可见皮质集合管骨桥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骨桥蛋白表达明显较轻,阿托伐他汀降低骨桥蛋白表达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④印迹杂交法测定移植肾内骨桥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P<0.01),且与阿托伐他汀剂量呈正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大鼠移植肾骨桥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肾移植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可能有助于减轻移植肾间质炎症和移植肾血管病变,降低环孢素肾毒性,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活检组织切片中肾小球IL-10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及其在LN分子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病理证实的Ⅳ型LN患者,运用激光微分离系统分离其肾活检组织切片中的肾小球,提取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10 mRNA的表达。结果:12例患者的肾小球中检测到IL-10 mRNA表达。肾小球IL-10 CT比值与尿IL-10水平、血IgG水平和肾小球CD68平均计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血C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用激光微分离技术精确获取肾小球检测基因表达,发现肾小球IL-l0 mRNA表达与Ⅳ型LN患者的免疫损伤表现及肾小球病理改变特点显著关联。肾小球原位IL-10 mRNA表达的检测为判断LN患者病情,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组织学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5.
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及其在组织纤维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从细胞分化理论建立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细胞分化发育的过程是受遗传机制调控的单向不可逆性过程.多能干细胞通过不对称分裂,一部分子细胞继续保持干细胞特性,而另一部分子细胞按照既定的模式分化成为具有成熟功能的组织细胞[1].  相似文献   
6.
巨噬细胞与肾脏疾病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早在1972年,Shigamatsu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新月体肾炎患者的肾小球中存在巨噬细胞,Atkins通过对新月体肾炎患者肾小球的分离培养同样证实其肾小球内存在巨噬细胞.此后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浸润是所有炎性、非炎性肾脏损伤的重要特点,巨噬细胞在肾脏的浸润,特别是在小管间质的浸润,与肾脏组织学损害(如间质纤维化、新月体形成等)、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现就近年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db/db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及大黄酸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了解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及其经大黄酸治疗后的变化 ,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肾病 (DN)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大黄酸治疗DN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标准化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GM U74A基因芯片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 (db/m小鼠 )、DN组 (db/db小鼠 )、大黄酸治疗组 [大黄酸 15 0mg/ (kg·d)治疗 12周 ]肾脏基因表达谱 ,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分别得到了正常对照组、DN组、以及大黄酸治疗组的肾脏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 ,在总共 12 437个基因 (包括EST)中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N组有 10 85个基因表达下调 ,37个基因表达上调 ,其中变化幅度大于 2倍的分别有 16 6个和 2 9个 ;与DN组相比 ,大黄酸治疗组有 384个基因表达下调 ,15 5个表达上调 ,其中变化幅度大于 2倍的分别有 47个和 30个。结论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阐明了DN肾脏基因的表达谱同时 ,证实大黄酸治疗可以改变其基因的表达谱 ,为进一步研究DN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大黄酸治疗的作用机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种体外研究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肾脏病患者中 ,蛋白尿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其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增高密切相关。肾小球内皮细胞 (GEC)作为滤过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通透性改变将直接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 ,但研究GEC通透性的模型尚未见诸报道。二室弥散系统分析法 (Luminal to abluminalflux)已被国外研究者广泛应用于体外多种EC单层通透性的研究[1~ 3] ,包括肺动脉内皮细胞 ,脑、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等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我们借鉴该方法 ,首次建立了GEC通透性检测的二室弥散系统 ,并观察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G…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并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采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肾小球内皮细胞 (MG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细胞培养嵌套的微孔滤膜 (孔径 0 4 5 μm)上 ,待细胞生长融合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作为处理因素 ,以生物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 (biotin BSA)作为通透性指示剂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biotin BSA通过细胞单层的百分数。  结果 :正常培养条件下 ,生长在滤膜上的MGEC和HUVEC单层的通透性没有明显差异。VEGF可显著增加MGEC和HUVEC的通透性 ,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1μg/LVEGF作用 12h可使MGEC对白蛋白的通透率增加近 2 5 % (0 31± 0 0 3vs 0 2 5± 0 0 3) ;VEGF浓度达 10 μg/L始显著增加HUVEC通透性 (0 2 8± 0 0 7vs0 2 1± 0 0 4 ) ,且远小于MGEC通透性增加的幅度 (P <0 0 1) ;VEGF浓度达 5 0 μg/L时 ,其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基本达到饱和。 5 0 μg/LVEGF作用 0 5h即可使MGEC和HUVEC的蛋白通透率分别增加 10 0 % (0 12± 0 0 2vs0 0 6± 0 0 1)和 6 0 % (0 0 8± 0 0 3vs0 0 5± 0 0 1) ,并至少持续到 12h。  结论 :首次在体外直接证实了VEGF具有增加MGEC  相似文献   
10.
肾外细胞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肾外来源细胞的参与。方法:选择两例接受女性供肾的男性肾移植病例。分别于移植后第10天、80天和200天行移植肾活检,动态观察肾组织中肾外细胞的植入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观察Y染色体阳性细胞(肾外细胞)在移植肾内分布与变化。结合荧光免疫双套色,观察上述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smooth muscle α-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第10天,移植肾肾小管上皮内即可见肾外细胞存在。移植后80天,肾小管上皮内肾外细胞增加,且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ytokeratin。肾外细胞还存在于小血管壁,且同时表达α-SMA。此外,这些肾外细胞亦出现于肾间质、管周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壁内。移植肾发生亚临床急性排斥时,肾外细胞在肾小管内定居减少。结论: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有肾外细胞的参与。它们不仅出现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组织血管壁上,而且表现出同原固有细胞相似的表型特征。这表明肾外细胞有可能在这些部位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