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45岁.因面部、下唇、双手背出现红斑、脱屑20年,下唇部肿块4年,于2008年6月至我科就诊.20年前患者左侧面颊出现红斑,此后鼻部、右侧面颊、下唇和双手背相继出现类似皮损,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2.
报告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例1男,37岁,左侧肩部红色斑块20年;例2女,64岁,左侧腹股沟包块7年。皮损组织病理均示真皮全层大量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席纹状或漩涡状,部分肿瘤细胞核大、深染,部分核分裂。均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1岁。躯干、四肢近心端褐色斑2月。皮损首先发生在腹部,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无红斑期。查体见躯干、四肢近心端泛发性褐色斑,上无明显鳞屑。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部色素轻度增多,真皮乳头层散在嗜色素细胞。诊断: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白癜风患者黑素刺激素受体1(MC1R)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其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0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作为白癜风组,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另取NCBI数据库最新公布的亚洲人群(包括85例正常亚洲人)MC1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作为文献组.提取白癜风组和对照组血细胞基因组,PCR扩增MC1R基因,用直接测序法检测PCR产物.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三组间MC1R基因SNP的发生、分布及频率差异.结果 白癜风组和对照组MC1R基因共发现5个SNP化点,分别为G274A(Va192Met)、T359C(His120His)、G488A(Gln163Arg)、C491A(Ala164GIn)、A942G(Thr312Thr),其中多态性较高的两个位点是G274A(Va192Met)和G488A(Gln163Arg);白癜风组Va192Met位点和Gln163Arg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别为26.25%和81.25%,对照组分别为22.37 0A和57.89%.Gln163Arg多态性在白癜风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X~2=9.966,P<0.01),在白癜风组与文献组之间亦有显著差异(X~2=6.214,P<0.05),而对照组与文献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Va192Met位点多态性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发现了一个变异位点C491A(Ala164Gln).结论 Gln163Arg的多态性可能与白癜风发病有关,Va192Met与白癜风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1岁.右足第4趾背包块2年.查体见右足第4趾背侧一2.0cm×2.5cm正常肤色肿块,质中,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皮下见一分叶状肿瘤团块,界清,周围纤维组织包绕,肿瘤细胞胞浆丰富,胞核呈空泡状,并见较多多核巨细胞,肿瘤组织内散在分布单一核细胞.诊断:腱鞘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主因全身反复起水疱伴瘙痒19年,于2008年2月21日到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岁时双胫前开始出现米粒到绿豆大小红色丘疹,约1天后丘疹变成绿豆到黄豆大水疱、血疱,在当地医院治疗2周后,水疱、血疱渐干涸结痂,遗留色素沉着,少数留有瘢痕,此后10余年皮疹反复发作,泛发全身。2008年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因右大腿丘疹4年余于2009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偶然发现右大腿出现米粒大淡褐色斑疹,皮损中央有轻度凹陷,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皮损逐渐隆起并增大至蚕豆大,为明确诊断前来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不良嗜好,否认家族史和传染病史,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面部、胸前皮疹4年,加重1月,于2008年10月到我科就诊。4年前患者面部和胸前出现片状淡红色丘疹,伴有轻度瘙痒,曾于外院按"脂溢性皮炎"诊治,无好转,皮疹夏  相似文献   
9.
人类因进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种群,这些种群间的表型差异最直观的就是皮肤和头发的不同颜色.这种表型差异形成的原因引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兴趣,在探寻头发和肤色差异的分子水平研究过程中,发现黑素刺激素受体1基因(melanocortin-1 receptor gene,MC1R基因)和皮肤以及头发的颜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MC1R基因本身存在着较多的多态性,且这个多态性在种群之间差异较大[1].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7岁.面部丘疹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发现双侧鼻唇沟出现数个粟粒大丘疹,未予诊治,随年龄增长丘疹增大、增多,渐至豌豆大,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双侧鼻唇沟、鼻根部可见簇集的豌豆至黄豆大圆形或椭圆形肤色丘疹,皮损呈半球形,质硬,表面光滑,对称分布,少数融合,皮损表面无破溃和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