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59篇
  免费   6987篇
  国内免费   4323篇
耳鼻咽喉   633篇
儿科学   1213篇
妇产科学   403篇
基础医学   4811篇
口腔科学   1251篇
临床医学   8249篇
内科学   6172篇
皮肤病学   681篇
神经病学   1998篇
特种医学   26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6032篇
综合类   16028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6472篇
眼科学   1203篇
药学   7757篇
  88篇
中国医学   6738篇
肿瘤学   3346篇
  2024年   296篇
  2023年   1099篇
  2022年   2467篇
  2021年   3365篇
  2020年   2764篇
  2019年   1711篇
  2018年   1802篇
  2017年   2166篇
  2016年   1738篇
  2015年   2900篇
  2014年   3481篇
  2013年   3966篇
  2012年   5822篇
  2011年   6014篇
  2010年   5103篇
  2009年   4288篇
  2008年   4616篇
  2007年   4354篇
  2006年   4088篇
  2005年   3164篇
  2004年   2286篇
  2003年   2123篇
  2002年   1609篇
  2001年   1401篇
  2000年   1035篇
  1999年   549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生菌由细菌、真菌、古菌和原生生物组成,它们生活在植物的活体组织中,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人参内生菌在人参的生长发育、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人参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随着人们在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深入,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植物内生菌的重要方法。文章主要从人参内生菌分离与鉴定研究方法、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人参内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人参内生菌对宿主的影响等4个方面对人参内生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内生菌研究和品质改良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社会力量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对于公立互联网医院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商业模式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基于经济学契约理论要义,提出在坚持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举、平衡公私益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医保政策、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机制来促进社会力量向医疗服务公益性目标回归,并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督体制来约束部分社会力量的盲目逐利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现状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2021年3月15日之前收录的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247篇,英文文献350篇。文献数量在波动中迅速上升。中、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张爱华是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并形成了核心研究团队。发文机构显示,中国医学科学院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机构间合作紧密。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核磁共振、代谢标记物、冠心病、质谱技术、代谢通路等相关领域。结论 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为中医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研究趋势为卵泡代谢组学研究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也是当前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推进签约服务工作,国家陆续推出各项政策,全国各地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成效明显。但是,签约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执行难"是签约服务深度推进的一大困境。通过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结合签约服务政策执行过程,发现签约服务仍存在法治性不足、政策执行人员水平不高、激励不足、政策环境影响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需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提升执行人员素质和职业认同、建立医患互信、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角度进行政策创新,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哮喘-慢阻肺(ACO)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有关中医药治疗ACO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项RCT,包括2688例ACO患者,其中试验组1361例,对照组13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显著改善ACO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RR=1.19,95% CI(1.13,1.25),P<0.00001]、CAT评分[MD=-3.62,95% CI(-4.37,-2.87),P<0.00001]、ACT评分[MD=3.42,95% CI(2.23,4.62),P<0.00001],、中医证候总积分[MD=-3.61,95% CI(-4.83,-2.39),P<0.00001]、FEV1[MD=0.59,95% CI(0.08,1.10),P=0.02]、FEV1%[MD=8.61,95% CI(5.20,12.1),P<0.00001]、FEV1/FVC[MD=6.52,95% CI(4.24,8.80),P<0.00001]、6 min步行实验[MD=41.18,95% CI(22.15,60.21),P<0.0001]、急性发作次数[MD=-2.46,95% CI(-3.62,-1.13),P<0.0001]。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治疗ACO,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是需要更高质量、多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诸多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了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成像系统,DR数字影像具有成像质量高,成像速度快,辐射剂量小等优点通过该系统,可以直接将X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既缩短了拍摄时间,同时由于自带显示系统,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关患者病情的清晰影像资料,这对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某高校入学新生的体检结果,为制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某高校入学新生体检(内科、外科、五官科、实验室检查),对血压、肝功与血脂、体质指数、视力、脊柱侧弯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男生357人,女生641人。高血压患病率1.80%(男2.24%、女1.56%),血脂升高率14.83%(男15.97%、女14.20%),转氨酶升高率4.81%(男8.12%、女2.96%),超重率17.64%(男24.93%、女13.97%),肥胖率7.62%(男12.32%、女4.99%),视力不良率79.36%(男73.67%、女82.53%),脊柱侧弯率1.60%(男1.12%、女1.87%)。不同性别的体质量组构成、血压分型构成、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量组的收缩压升高率、血脂升高率、转氨酶升高率、脊柱侧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的收缩压升高率、血脂升高率高于其他组;肥胖组的转氨酶升高率高于其他组;轻体质量组的脊柱侧弯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大学新生的视力不良率和非正常体质量率较高,高血压、血脂异常、肝功异常、脊柱侧弯检出率较低,女生的健康状况优于男生。应重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做好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循经艾灸预防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上肢水肿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乳腺外科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手术侧上肢循经艾灸。于术前1 d、术后第14天和术后1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循经艾灸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