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2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231篇
耳鼻咽喉   74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357篇
口腔科学   92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606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230篇
特种医学   1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6篇
综合类   1072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24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457篇
  5篇
中国医学   272篇
肿瘤学   34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3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已成为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第七大因素,而白细胞介素-1(IL-1)是炎性微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同时炎性微环境致病特点与现代中医学"癌毒"的理论相吻合。查阅近年中医药调控IL-1家族分子治疗肿瘤机制的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并做出概括及评价,从中医药主要调控IL-1α、IL-1β和IL-18因子治疗肿瘤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更系统化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对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原发耐药的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测肺腺癌患者是否对一代EGFR-TKIs原发耐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1月至2019年04月于本院住院,一线使用一代EGFR-TKIs且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的EGFR敏感突变(19Del/21L858R)肺腺癌患者,根据疗效纳入原发性耐药组(NR=40)和敏感组(NS=23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对一代EGFR-TKIs原发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原发性耐药发生率为14.4%。原发性耐药组与敏感组患者相比,二者在吸烟指数(P=0.004)及淋巴结转移(P=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10.725 ng/mL、肿瘤直径≥3.55 cm的患者更易对一代EGFR-TKIs耐药(P<0.05),各因素AUC值分别为0.615、0.716。联合NSE+肿瘤直径两项指标时AUC为0.735(95%CI:0.665~0.804),联合NSE+肿瘤直径+吸烟指数三项指标时AUC为0.751(95%CI:0.679~0.822),均优于单项指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证实,血清NSE浓度、肿瘤直径及吸烟指数是预测EGFR敏感突变患者对一代EGFR-TKI原发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吸烟指数≥400、病灶直径≥3.55 cm、血清NSE浓度≥10.725 ng/mL的患者更易对一代EGFR-TKIs原发耐药。单因素对预测EGFR突变患者是否对一代EGFR-TKIs原发耐药准确性较低,综合上述三项指标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Signaling of RANK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through its ligand RANKL appears critical in osteolysis associated with aseptic loosening (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ANK in a murine osteolysis model developed in RANK knockout (RANK(-/-)) mice.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debris was introduced into established air pouches on RANK(-/-) mice, followed by implantation of calvaria bone from syngeneic littermates. Wild type C57BL/6 (RANK(+/+)) mice injected with either UHMWPE or saline alon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Pouch tissues were collected 14 days after UHMWPE inoculation for molecular and histology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UHMWPE stimulation induced strong pouch tissue inflammation in RANK(-/-) mice, as manifested by 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pouch tissue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ed gene expression of IL-1beta, TNFalpha, and RANKL. However, the UHMWPE-induced inflammation in RANK(-/-) mic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observed in RANK(+/+) mice. In RANK(+/+) mice subjected to UHMWPE stimulation, a large number of TRAP(+) cells were found on the implanted bone surface, where active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was observed. No TRAP(+) cells were found in UHMWPE-containing pouch tissues of RANK(-/-) mice. Consistent with the lack of osteoclastic activity shown by TRAP staining, no significant UHMWPE particle-induced bone resorption was found in RANK(-/-) mice. A well preserved bone collagen content (Van Gieson staining) and normal plateau surface contour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of implanted bone was observed in RANK(-/-) mice subjected to UHMWPE stimul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evidence that UHMWPE particles induce stro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ut not associated with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in RANK(-/-) mice. This indicates that RANK 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UHMWPE particle-induced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ut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UHMWPE particle-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相似文献   
4.
循证护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任何护理决策都要建立在临床客观证据的基础上。护理过程中应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研究,以提供更好的护理依据。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同一问题有不同研究结果的情况,要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作举例说明循证护理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132例男性不育患者遗传学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并探讨其遗传效应。方法:采取132例男性不育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3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24例,染色体变异22例。其中大Y20例,47,XXY18例,45.XY,t(13;14)3例,小Y和46,XY,inv(9)各2例,46,XY,t(9;22)1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并建议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基因诊断,以便确诊是否属于遗传病,为生育提供指导,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6.
安吉复口服液的耐缺氧,耐低温和抗疲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缺氧、寒冷和负重游泳等方法,观察了安吉复口服液(0.025、0.1和0.4mg·kg~(-1),ig,qd×14d)对小鼠的耐缺氧、耐低温及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安吉复口服液0.1、0.4mg·kg~(-1)可延长KCN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及延长小鼠在寒冷环境中存活时间,而0.4mg·kg~(-1)可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存活时间及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用地高辛(Digoxigenin,DIG)标记的寡核苷酸基因探针鉴定A群轮状病毒VP7G血清型的分子杂交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研究河南A群轮状病毒的G血清型分布。方法:根据轮状病毒编码糖蛋白VP7的基因核苷酸序列,选择该基因高保守区序列中与VP7G血清型高度相关的核苷酸片段,人工合成,并用DIG标记。在优选的杂交条件下进行杂交:结果:①G1、G2、G3和G4四种G血清型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只与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参考毒株杂交,无交叉杂交现象。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水平。②188份经PAGE确定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79份(42.0%)、35份(18.6%)、15份(7.9%)分别与G1、G2或G3型探针杂交;未检出G4型;56份(29.8%)未能分型;3份分型特殊。结论:该G血清型分型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国内对QCT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QCT骨密度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试验方法和意义。方法使用东芝CT机自带体模和软件为测量工具,测量四川大学华西骨质疏松研究中心等研制的QCT骨体模(称四川体模)的骨密度值。四川体模固定于15cm深的水浴中模拟人体腰椎,东芝体模置于水浴容器与扫描床面之间,按照人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相同的条件和方法进行操作,每日1次对测量体模连续测量25日,计算SD和CV,分别以25次测量125d25次测量/1d基线作3m的shewhart图。结果测量四川体模从小到大三管骨密度分别的准确度误差为-60.4%、-39.1%和-13.6%,其分别的校正系数为2.69、1.64、1.15,相关系数为0.9966,回归方程Y=35.6+0.958X(X为测量骨密度,Y为校正后骨密度)。本型QCT机骨密度测量的25次/1d及25次,25d精密度误差分别为1.25~5.54%和1.98~7.87%。25次125d的精密度误差要大于25次,d,显示机器一日内精密度误差变化小,随时间延长其变化增大。以25次125d的结果为基线绘制的shewhart图优于25次/d。结论一切QCT骨密度测量都应进行质量控制,准确度必须予以校正,精密度试验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结果才真实、科学、可靠并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丁灿元  胡卫平 《中华医护杂志》2007,4(7):607-607,606
目的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随机抽查500份护理记录的分析方法。结果 发现有种种缺陷118份(26.3%),共178例次。结论 以卫生部颁布的标准为准则,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最后以人为本采取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学习,业务技术提升,质控队伍建设和医护、护护、护患关系沟通等措施,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缺陷,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3~5岁儿童牙齿酸蚀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武汉市3~5岁儿童的酸蚀症流行状况;评价儿童饮用饮料和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与酸蚀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武汉市4所幼儿园3~5岁儿童共500人。对所有儿童进行酸蚀症和龋齿发病情况的临床检查以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每天消耗饮料或食物的频率,以及口腔健康行为。收集酸蚀症儿童和无酸蚀症儿童各20人,对其唾液pH值、流速和缓冲能力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武汉市3—5岁儿童酸蚀症的患病率为9.3%。儿童睡觉时含奶瓶、喝饮料的习惯与酸蚀症的发生呈正相关。酸蚀症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唾液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预防酸蚀症应该减少酸性食物及饮料的消费量及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