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冠脉慢血流者17例为观察组,同期无明显慢血流17例为对照组。慢血流诊断采用TIMI血流帧数评定。所有患者均于冠脉造影术前取静脉血,行可溶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s VEGFR-2)测定。结果:(1)血清s VEGFR-2观察组为0.38±0.7(ng/m L),对照组为0.28±0.7(ng/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血清s VEGFR-2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与3支冠脉平均血流帧数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循环中s VEGFR-2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改善有影响作用的因素。方法选取在鼓楼医院成功植入CRT的43例患者,搜集其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的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最能影响术后LVEDd改善程度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基础心电图的QRS时限、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性别,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术前的LVEDd,术前心电图是否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电极的位置,二尖瓣返流程度均对LVEDd的改善程度无显著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VEDd、性别、是否有糖尿病3个因素与LVEDd的改善程度线性相关,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7(P=0.026)、-0.23(P=0.052)和-0.18(P=0.084)。结论术前的LVEDd、性别、糖尿病史与术后LVEDd改善程度线性负相关,相关程度较弱,但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4至2018-12共100例接受PDA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40岁或≥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收集临床症状、合并症、血压等。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术中、术后经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力。出院后随访1-3年,记录患者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共100例PDA均封堵成功。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比例大于青年组(P=0.009,P<0.001),外周收缩压高于青年组(P<0.001),术前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0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7)。术中两组封堵前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两组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下降幅度大于青年组(P=0.013)。随访期间,中老年组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1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4)。与封堵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均较前下降(P<0.001),射血分数均较前升高(P=0.003)。结论 青年组PDA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少,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通过TTE随访,与中老年组PDA患者比较,介入封堵术后青年组肺动脉压更低,EF更高,故成年后发现PDA应尽早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UPLM)病变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UPLM病变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情况,并在其术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基本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探讨影响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74.3%,女性25.7%,平均年龄69.30±9.9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为49.0%,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 GFR)中位数为56 m L/(min·1.73 mm2),Syntax评分平均为26.5分,植入支架长度中位数为34 mm。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3.3个月,Kaplan-Meier估算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计发生率为24.5%,术后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LVEF增高可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P=0.01),Syntax评分增高可显著增加MACE发生率(P=0.03);年龄≥70岁有增加MACE风险的趋势(P=0.053),e GFR升高有降低MACE风险的趋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LVEF和e GFR对MACE发生率有预测作用(P=0.016和P=0.17),而Syntax评分以及年龄≥70岁这两个因素的作用被明显削弱。结论 UPLM病变的介入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LVEF和e GFR是术后MACE发生率的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诤  张新林  吴韩  谢峻  戴庆  魏钟海 《心脏杂志》2018,30(4):434-438
目的 比较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lobal Registry for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及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评分系统(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评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280例因STE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GRACE及TIMI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中、高危组。随访患者发病后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通过计算两种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面积评估其预测价值,并比较两者预测价值的能力。结果 不论是GRACE评分还是TIMI评分,危险分层越高,患者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越高(P<0.01),而且TIMI评分的高危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RACE评分的高危组患者(P<0.05)。TIMI评分和GRACE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GRACE预测MACE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58%,正确指数(Youden index)为0.45;TIMI 灵敏度为54%,特异度为90%,正确指数为0.44,GRACE评分预测STEMI预后的灵敏度显著高于TIMI评分(87% vs. 54%,P<0.01),而其特异度显著低于TIMI评分(58% vs. 90%,P<0.01),两组正确指数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0.45 vs. 0.44)。结论 两种评分体系总体预测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RACE评分灵敏度高,而TIMI评分特异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行PPCI手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术前PLR值,用四分位法获取患者四分位数,以三四分位数(PLR=16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高PLR组(PLR≥165的第四分位组)和低PLR组(PLR165的第一、二和三分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Killip心功能分级、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实验室检查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高PLR组患者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较低PLR组显著增高(47%比20%,P=0.005)。高PLR组术后TIMI血流0~2级(36%比14%,P=0.004)、MBG 0~1级的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44%比21%,P=0.016)。高PLR组患者心肌灌注不良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56%比27%,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心肌灌注的危险因素有:PLR(OR 1.009,95%CI 1.004~1.015,P=0.001)、血栓抽吸(OR 1.473,95%CI 1.012~2.144,P=0.043)、脑钠尿肽(BNP)(OR 1.001,95%CI 1.000~1.002,P=0.034)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OR 1.002,95%CI1.001~1.005,P=0.067)。高PLR组的院内MACE显著高于低PLR组(25%比7%,P=0.004),全因死亡率也显著高于低PLR组(14%比2%,P=0.014)。结论急诊PCI术前PLR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LR增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旋磨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处理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常用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发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PMI),本研究将探索冠状动脉旋磨患者术后发生PMI的预测因子。方法接受冠状动脉旋磨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9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MI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血液学检查、心脏B超、冠状动脉介入相关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价PMI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PMI的价值。结果 Syntax评分、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中慢血流与冠状动脉旋磨术后发生PMI独立相关。ROC曲线显示联合这些变量对PMI的预测价值高于Syntax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32,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823。结论在冠状动脉旋磨联合药物涂层支架患者中,Syntax评分是旋磨患者术后发生PMI的独立预测因子。在Syntax评分基础上增加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中慢血流可以提高对PMI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60岁及≥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因AMI在我院心脏科住院患者200例,将其分为〈60岁和〉160岁两个年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化验指标、左室收缩功能、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改良Gensini评分等)。结果:〈60岁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吸烟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阳性家族史比例更高(P〈0.05或P〈0.01),而高血压病患者、脑梗死患者比例低于≥60岁组(P〈0.01)。临床检验发现〈60岁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高于≥60岁组患者(P〈0.01)。〈60岁和≥60岁AMI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发现前者单支病变比例更高(P〈0.05),而后者三支病变比例更高(P〈0.01)。前者改良的Gensini评分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60岁和≥60岁AMI患者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检查指标以及冠脉病变特点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A)后随访期间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RA治疗的191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每年对患者进行电话或者门诊随访MACE事件,根据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MACE事件组(34例)和无MACE事件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未合并心源性休克的64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性放置IABP组(pIABP组)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25例,对照组为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筛选出的术前未预防性放置IABP的患者7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其远期临床预后。结果倾向匹配后两组患者的Killips分级和糖尿病史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18),其余各项基线资料基本平衡。随访中位数时间21个月(四分位间距1~28个月)。全因死亡患者pIABP组7例(28%),对照组18例(24%),pIABP组心源性死亡6例(24%),对照组9例(12%),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5.3%,pIABP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为56%。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519和P=0.103),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27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两组患者的Killips分级和糖尿病史后,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远期临床预后仍然没有显著影响(P=0.917)。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未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