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临床和内镜形态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科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340例,其中孤立性胃静脉曲张38例(11.2%)。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38例患者中常见病因分别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8例)及隐源性肝硬化(7例)。胃曲张静脉最常累及的区域分别为胃底大弯侧(84%)及胃底后壁侧(29%);形态上以多发结节状最常见(53%),其次为巨瘤状(37%);色泽上大多与周围正常黏膜相同(87%),且表面红色征少见(21%)。29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硬化剂及组织黏合剂联合注射治疗术,所有患者对操作耐受良好,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胃静脉曲张为一少见疾病,其内镜形态复杂,缺乏明显色泽改变。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为其重要病因之一。内镜治疗可有效消退此类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的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方法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患者共35例,给予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或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x ligation,EVL),对合并的胃静脉曲张同时给予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随访过程中酌情追加内镜治疗,并评估患者PHG的动态变化。结果: 首次接受EIS及EVL的患者分别为17与18例;随访中,上述2组中各有16、13例患者分组不变,其余6例因操作原因、EIS后消退不理想或残余曲张静脉不适合再次行EVL而改用另一种内镜治疗(混合治疗),平均内镜随访时间为(8.6±4.0)个月。内镜治疗前无PHG的患者17例,轻度PHG者为18例,无重度PHG患者;治疗后,无PHG、轻度PHG、重度PHG者分别为16例、16例、3例(P>0.05)。EVL与混合治疗在控制出血和维持PHG稳定方面似优于EIS,治疗前、后患者的平均总体肝功能Child评分分别为(6.77±1.73)分和(6.00±0.91)分,内镜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不会对PHG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循证护理带教法提高护生内科临床实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实习是护生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未来临床工作职业生涯的初始基石,如何带好临床实习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1]。一直以来,在临床带教中,比较注重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临床工作经验和惯性临床思维方式的传授,而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病房收治,经胃镜检查明确存在胃静脉曲张,并接受了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的患者,对其行内镜随访至少1年,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总计55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0±14.6)岁,其中GOV1型12例(21.8%),GOV2型11例(20.0%),IGV1型32例(58.2%)。共行黏合剂治疗58次,注射部位64点,平均每点注射1%聚桂醇(3.79±1.55)ml,组织黏合剂(3.02±1.17)ml。所有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均生存,10例患者(7例IGV1型,3例GOV2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共11次,其中排胶溃疡未愈8次、静脉曲张再发出血2次、胃角溃疡出血1次。排胶溃疡完全愈合的时间平均为(8.3±3.4)个月,其中36例患者(69.2%)于术后4~9个月完成整个排胶过程。对排胶过程≥12个月的患者共9例随访至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排胶,且随访期间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二级预防手段。黏合剂注射术后排胶为正常现象,术后再发出血可能和曲张静脉栓塞不完全相关,确保曲张静脉完全栓塞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再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接受吸附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分析与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来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接受吸附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梅奥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记录相关的护理措施;观察该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其中2例提前退出,其余14例患者均完成所有10次治疗方案,对这1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整理与分析,根据内镜下活动度评分判断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而根据梅奥评分判断疗效总有效率为78.57%。在静脉血管通路方面,142例次的GMA治疗中,采用双侧肘正中静脉留置针置管占总例数的94.37%;双侧下肢留置针置管占4.22%;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占1.41%。 主要不良反应为偏头痛,其发生率为6.25%。结论 本研究结果示应用吸附性血液净化器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总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好。积极、有效的护理观察和干预是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聚桂醇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影响.[方法]对连续100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后接受内镜下硬化剂聚桂醇治疗的患者开展临床随访研究,评估聚桂醇治疗后对PHG的影响.[结果]注射聚桂醇前33例患者存有PHG(33%);初次注射聚桂醇治疗后PHG患者为74例,其中新增轻度PHG患者41例;2次及以上注射聚桂醇治疗后PHG患者达88例,经注射聚桂醇后PHG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注射聚桂醇的次数与PHG的发生相关(P<0.01).[结论]内镜下硬化剂聚桂醇治疗术(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在控制出血和消退曲张静脉的同时,具有产生和加重PHG的可能,但大多为轻度PHG.患者经硬化剂治疗后控制出血,全身状况好转后应择期手术治疗或长期应用降门脉压药物,控制和改善PHG,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和PHG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罹患疾病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1例SLE病人进行访谈收集资料,辅以现场录音、笔录,以诠释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析出SLE病人罹患疾病过程中心理体验的3个主题(迷茫、无措;摸索、应对;适应、成长)、12个亚主题。[结论]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开展全程心理护理,给予病人情感、信息支持,促进病人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目前已发表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进行评价,比较指南推荐意见,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防治与护理的临床实践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2008年—2017年Cochrane Library、JBI、MedLine、EMbase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和相关指南网站,筛选公开发表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防治与管理相关的临床指南,按照国际公认的指南评价工具(AGREEⅡ)分析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评价员间一致性检验,并进行指南推荐意见的内容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指南,分别来自中国、日本、法国和美国,指南的总体质量较高,A级1篇,B级3篇。AGREEⅡ6个领域平均得分依次为范围和目的(92. 36%)、参与人员(86. 81%)、严谨性(89. 35%)、清晰性(91. 67%)、应用性(41. 67%)和独立性(68. 75%)。指南的推荐意见较为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防治与管理指南在应用性和独立性方面需加强和重视;提倡使用循证指南的最佳证据,但应考虑具体国情,推荐意见实践应慎重;应在借鉴国外高质量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循证指南的制定和更新,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