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美国骨科医生Harrington设计的撑开内固定装置,用其治疗脊柱侧凸。1973年Dickson用其治疗急性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我院自1983年10月~1987年11月对24倒胸腰椎骨折伴完全性截瘫的病人应用Harrington装置进行了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所致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在中老年人群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更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HHT发病机制主要与ENG、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 (ACVRL4)、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 (ALK1)和母亲DPP同源物4 (Smad4)基因突变有关,消化道出血作为HHT的少见并发症,考虑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常伴有家族遗传史和鼻出血病史。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并需与其他毛细血管疾病相鉴别。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但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就HHT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HHT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提高疾病诊断率,为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163例有消化道症状但经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和放射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性113例,女性5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7.8岁。计算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诊断阳性率、平均运行时间及各种疾病检出率等。结果163例患者检查成功161例.成功率为98.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92.6%,7.4%的患者因电池电量耗尽未见进入回盲部。诊断阳性率68.1%,主要为小肠炎35.1%(39例)、多发溃疡16.2%(18例)、黏膜下隆起14.4%(16例),余可见肿物、蛔虫、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等。平均工作时间9.47h。疑胃内嵌顿需内镜辅助7例(4.3%)。结论胶囊内镜操作简便,检查舒适.并发症低,病变检出率高.使得其在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的组织损害.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也在上升[1].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因其骨密度低下和日常身体姿势改变易导致驼背和食管裂孔疝,多并发GERD[2].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效果差或无效、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了难治性GERD(rGERD)的增加[3].  相似文献   
5.
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发生早期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可避免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及远期并发症,获得理想的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综合既往研究发现,远端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内镜手术特点不同,但总体上残胃早期癌ESD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残胃不同部位病变的ESD手术难度不同,手术用刀的选择及技巧特点各异。对于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发现早期癌的病例,需在充分评估与筛选后由内镜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ESD切除,而术区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以及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下ESD手术特点的不同则有待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消化系统慢性病呈上升趋势, 重视老年群体食管及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及监测, 将有助于降低上消化道恶性病变的发病率。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诸多内镜设备、技术应运而生,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显微成像技术, 能够在体内黏膜表面进行实时活体组织细胞学检查, 在老年人群胃食管反流病、巴雷特食管、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食管鳞癌、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实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有必要了解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老年人群食管及胃黏膜病变中的应用, 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16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9例,女7例,年龄19~72岁。患者中有症状10例(62.5%),表现为腹部包块合并腹痛或腹胀等症状;无症状6例(37.5%)。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5例(31.25%)考虑淋巴管瘤,11例(68.75%)例提示腹腔低密度囊性肿物或腹腔占位;部分病例行B超及MRI检查。6例(37.5%)患者术前诊断淋巴管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7例(43.75%)腹腔镜下肿物切除,9例(56.25%)行剖腹探查+肿物切除。所有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管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治疗后好转。15例(93.75%)患者获访,1例(6.25%)失访,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复发。结论: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为一种少见病,可能与先天性淋巴发育不良有关,且具有一定的侵袭性生长能力。术前CT和超声、MRI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但由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多无复发;不能手术的情况下可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剪状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应用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34例患者的36次复杂ESD治疗中应用剪状刀进行黏膜剥离,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6次ESD均完整剥离病变,完全切除率为91.7%,发生延迟出血2例(占5.6%),给予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患者平均住院5d,6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12个月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残余,其余患者均在随访中。结论剪状刀的应用使得复杂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易于操作、便于剥离,提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无需其他手术器械辅助,可降低手术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切除结肠大息肉并发症的防范(附17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大息肉切除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范。方法:内镜下采用单纤圈套器、扁平丝圈套器、普通圈套器,联合透明帽负压吸引、粘膜下注射、尼龙绳套扎和金属钛夹等技术切除2cm以上结肠大息肉173例(186枚)。结果:内镜下安全、顺利切除结肠大息肉173例(186枚),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无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恰当选择手术方式、附件和辅助措施等是确保手术安全,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