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并作免疫学分型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为B细胞淋巴瘤,7例为T细胞淋巴瘤。腹痛和肠梗阻是主要临床表现。用Ann Arbor分期,22例为Ⅰ~Ⅱ期,其中B细胞淋巴瘤20例(74.1%),T细胞淋巴瘤2例(2/7);12例为Ⅲ~Ⅳ期,其中B细胞淋巴瘤7例(25.9%),T细胞淋巴瘤5例(5/7);小肠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低于T细胞淋巴瘤(P〈0.05);27例行手术治疗,14例行6次化疗[方案为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龙)],8例同时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T细胞淋巴瘤急诊手术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P〈0.05),B细胞淋巴瘤更易达到完全缓解(P〈0.05),累计生存率高于T细胞淋巴瘤(P〈0.05)。结论小肠B细胞淋巴瘤Ⅰ和Ⅱ期对手术和化疗效果佳,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甲斑螯素(NCTD)对人胆囊癌 GBC-SD 细胞系生长、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囊癌 GBC-SD 细胞;实验分 NCTD 组(6个浓度梯度组,每组6孔)和对照组(n=6),分别用四唑盐比色法(MTT)、Matrigel 实验及过河实验、FCM 检测 NCTD 对 GBC-SD 细胞的杀伤抑制率、侵袭运动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 NCTD 对 GBC-SD 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56.18μg/ml;在5μg/ml时即抑制 GBC-SD 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运动能力;随浓度升高,NCTD 抑制作用增强,GBC-SD 过膜细胞减少、过膜细胞死亡增多,过河时间明显延长(P<0.01),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FCM 分析显示 NCTD 组 G_2+M 期细胞明显增多,S 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上升。结论 NCTD 不仅能抑制人胆囊癌 GBC-SD 细胞生长,亦可在低浓度下抑制其体外侵袭能力;机理可能与抑制 CBC-SD 细胞增殖,干扰生长周期,抑制 DNA 合成,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抑制 GBC-SD 细胞迁移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JNK信号通路在小鼠术后肠麻痹(PO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野生型C57/BL6小鼠(WT)及同品系的JNK-/-小鼠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6)和肠麻痹组(POI组,n=6)。采用经典小肠操作方法诱导POI模型,术后24h给小鼠碳末灌胃,20min后麻醉小鼠,开腹取小肠评估肠动力,取回肠评估组织学改变,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IL-1β、IL-6水平及Claudin-2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小鼠相比,无论WT或JNK-/-小鼠其POI组的小肠排推率(分别为21%与33%)均明显降低(P=0.034及P=0.045,均P<0.05),小肠组织MPO活性水平(分别为0.608U/g与0.433U/g)明显升高(均P<0.05);与WT小鼠POI组比较,JNK-/-小鼠POI组的小肠运动功能及其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炎症介质如MPO、IL-1β及IL-6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小肠Claudin-2蛋白表达也降低(P<0.01)。结论 JNK基因敲除减轻小鼠肠道炎症反应、改善POI,表明JNK信号通路参与POI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过RNA干扰技术诱导产生的CD8+ CD28-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取SD大鼠骨髓,培养分离树突状细胞(DC),设计、合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小片段干扰RNA(siRNA),以MHC Ⅰ siRNA转染DC.先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刺激转染MHCI siRNA的DC,然后将DC与从SD大鼠脾脏分离得到的CD8+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通过磁珠法分离出Ts细胞.分别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反应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刺激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数量不等的Ts细胞,检测反应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和卵白蛋白(OVA)刺激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然后再按不同比例加入Ts细胞,检测各组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可溶性重组白细胞介素2(rrIL-2),观察IL-2对Ts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Ts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γ干扰素(IFN-γ)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实时PCR检测Ts细胞上CD25分子的表达.结果 Ts细胞对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之问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于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OVA之间的MLR则无抑制作用.在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rIL-2后,SD大鼠脾脏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增加(P>0.05).与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比较,Ts细胞的TGF-β和IFN-γ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而CD2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经MHC I siRNA干扰的DC能够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CD8+ CD28-Ts细胞;Ts细胞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特性,其免疫抑制作用不被外源性IL-2所逆转,且其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的临床病理特征、CD10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小肠DLBCL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经Ann Arbor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结果Ⅰ和Ⅱ期患者15例(62.5%),Ⅲ和Ⅳ期9例(37.5%),Karnofsky状态分析平均为75.5%(40%~100%)。24例患者中,20例(83.30%)行手术治疗,16例(66.7%)接受化疗,无放射治疗患者。在1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CD10阳性7例(36.8%),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但CD10阳性表达更多在Ⅰ期患者中(P=0.013)。19例患者获随访,平均生存期32.7个月(1~111个月),5例(26.3%)死亡。统计分析显示,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7),而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小肠DLBCLs中,Ⅰ、Ⅱ期患者的预后(包括手术和化疗)比Ⅲ、Ⅳ期更好,CD10阳性更多的表达在Ⅰ期淋巴瘤患者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65岁, 因"便血4个月"就诊。直肠指检发现在胸膝位约6点方向触及1个大小约1 cm×1 cm半圆形肿物。入院诊断为"乙状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左肺腺癌"。限期分别行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直肠肿瘤切除+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胸腔镜左上肺尖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灶均为癌前病变, 左肺浸润性腺癌(T1N0M0, Ⅰ期)。术后8个月复查发现原发性胃癌, 并限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胃腺癌(T4aN0M0, ⅡB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对人胆囊癌GBC SD细胞系增殖相关基因蛋白PCNA、Ki 67的影响。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人胆囊癌GBC SD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将去甲斑蝥素作用于经体外培养的人胆囊癌GBC SD细胞 ,应用SABC法检测其对GBC SD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蛋白PCNA和Ki 67表达影响。结果 对照组GBC SD细胞可见核仁或胞核呈不同程度的PCNA或Ki 67棕褐染色 ,PCNA和Ki 67阳性指数分别达 0 .93 2和 0 .964;去甲斑蝥素 (60 μg/ml)作用 48h后 ,PCNA表达和Ki 67表达阳性的细胞数明显减少 ,PCNA和Ki 67阳性指数仅为 0 .3 18和 0 .2 97,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去甲斑蝥素可影响GBC SD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蛋白PCNA和Ki 67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抑制人原发性胆囊癌GBC SD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内皮素A受体(endothelin A receptor,ETA)mRNA在胃黏膜微循环血管上的表达位点,探讨内皮素-1(ET-1)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胃黏膜微循环的调节机制.方法:用60?L4(0.3 ml/100 g体重)皮下注射方法制作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模型.实验共分4组:正常对照组(n=13)、肝细胞变性坏死期组(n=20)、肝细胞结节状增生期组(n=20)和假小叶形成期组(n=18).应用mRNA原位杂交技术确定ETA受体的表达部位,以能发现ET-1在胃黏膜微循环血管壁的作用位点,并测定实验大鼠门静脉压力、外周及门静脉血ET水平,以动态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压力、门静脉与外周血ET水平变化及其规律.结果:Wistar大鼠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其胃黏膜厚度增加,黏膜淤血;门静脉压力呈梯度性升高;外周及门静脉血浆ET水平随门静脉压力升高而降低;胃黏膜ETA mRNA主要在黏膜基底部的微循环前微动脉和后微静脉血管壁表达,其表达水平随ET浓度的降低和门静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且其在小动脉表达明显强于小静脉.结论:大鼠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其外周及门静脉血浆ET水平呈进行性降低;胃黏膜微循环血管壁中的ETA mRNA表达量增加,呈现上调趋势;ET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这种变化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胃黏膜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抗肿瘤血管生成与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及其调控因素如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以及它们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为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