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8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Rac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STI571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半定量RT-PCR研究Rac1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STI571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24、48、72 h IC50值分别为(34.52±2.31)μmol/L、(28.46±1.58)μmol/L、(25.74±2.44)μmol/L。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G1期细胞由55.8%增加至72.4%,S期细胞由34.8%减至15.6%。半定量RT-PCR显示,Rac1 mRNA水平在25μmol/L STI571处理24 h后明显下降。结论:STI571能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可下调其Rac1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2.
当今淋巴瘤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协群  黄高昇 《医学争鸣》2000,21(11):1301-1303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有关其分类研究过去一直是仁见、智见智,数种分类(Rappaport,Lukes-Collins,WF及Kiel等)也各持所长、各抒己见。近年证实,各型淋巴瘤均是独立的疾病实体,其准确定义除了依赖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外,尚需考虑其遗传特性与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淋巴组织肿瘤欧美修改分类(REAL)”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WHO)”也应运而生。作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拓扑替康为基础的联合诱导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以拓扑替康为基础的联合诱导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AML患者16例。所有患者接受1个疗程拓扑替康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拓扑替康、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后,定期检查血细胞计数、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结果:7例患者在接受1个疗程诱导缓解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2例达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56.3%;7例患者无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以拓扑替康为基础的诱导缓解方案对部分难治及复发AML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总结国内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 ,以提高和改善对MM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国内22家医院332例初诊的MM病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 一线治疗方案中,325例患者选择化疗,占97.9%,7例患者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SCT),占2.1%;共有197例(59.4%)患者接受了二线治疗,其中选择化疗和SCT的分别为190例(96.5%)和7例(3.6%);共有92例(27.7%)患者接受了三线治疗,其中选择化疗和SCT的分别为88例(95.7%)和4例(4.4%).主要药物不良事件为危及生命的感染19.3%、严重贫血19.3%、深静脉血栓1.2%、血小板减少16.9%、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8.1%.结论 一些传统MM治疗方案有一定疗效并适合不同患者,期待新的治疗方法 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环孢素A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细胞功能紊乱介导的造血抑制是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ureredcellaplasia,PRCA)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据此 ,我们采用以T淋巴细胞为主要作用靶点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 closporineA ,CsA)治疗了 7例PRCA患者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7例PRCA患者均为我科 1 999~ 2 0 0 0年期间住院患者 ,其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骨髓象特征均符合PRCA的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详见表 1。1 .2   治疗方法CsA为新山地明胶囊 (瑞士Sandoz制药公司 )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国年轻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向MPN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诊断时年龄分为年轻组(≤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0岁),在各疾病类型中比较三组的差异。结果共收集到1727份可供分析的问卷,其中年轻组453例(26.2%),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7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0例、骨髓纤维化(MF)99例(原发性MF 45例,PV后MF 20例,ET后MF 34例);男性178例(39.3%),中位年龄31(18~40)岁。与中年、老年MPN受访者相比,年轻MPN受访者中未婚、高学历、无合并症、无合并用药、较低危险度分层占比较高(P<0.001)。年轻MPN受访者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患者占比较高(ET:P<0.001;PV:P=0.007;MF:P=0.001),脾大的比例在初诊(PV:P<0.001)和调研时(ET:P=0.052;PV:P=0.063)最高,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初诊(ET:P<0.001;PV:P=0.011)和调研时(ET:P<0.001;PV:P=0.003)均最低。年轻MPN受访者JAK2突变比例最低(ET:P<0.001;PV:P<0.001;MF:P=0.013),CALR突变比例最高(ET:P<0.001;MF:P=0.015),非驱动基因突变(ET:P=0.042;PV:P=0.043;MF:P=0.004)和高分子风险(HMR)突变(ET:P=0.024;PV:P=0.023;MF:P=0.001)的检出率均最低。结论与中、老年患者相比,年轻MPN患者有着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是一群混合细胞,它们密度相近,因此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液中分离出来。BMMNCs中绝大多数是早幼粒细胞、早幼红细胞、成熟B细胞、T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还有少量的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May-Giemsa染色表明BMMNCs中淋巴样细胞比例约占69%,幼红细胞占9%,单核细胞样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增殖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AML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HL-60/VCR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测定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比较,雷帕霉素能抑制HL-60和HL-60/VCR细胞生长增殖(p〈0.05),且随着浓度升高,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24-72小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高(p〈0.05),同时可阻滞细胞从G1期到S期的细胞周期转换。雷帕霉素抑制HL-60/VCR细胞的Pgp蛋白的表达。与柔红霉素单独应用相比,雷帕霉素50nmol/L、100nmol/L与柔红霉素联合应用使HL-60和HL-60/VCR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尤其是当先加雷帕霉素,而24小时后再加柔红霉素时。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HL-60和多药耐药的HL-60/VCR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除伴G0/G1期阻滞外,还增加细胞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这为临床难治性AML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法分析了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水平与诸临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myc-mRNA水平与MDS患者的无白血病转化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但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相关。同时对C-myc表达与骨髓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棉酚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棉酚对3种经典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探索其治疗白血病的可能。方法: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试验、形态学、DNA电泳等方法观察棉酚对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效应。结果:棉酚在浓度〉6μmol/L时可选择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效应。结论:棉酚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具有选择杀伤作用,表明其可能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白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