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8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3名吸毒人员血液和尿液HIV抗体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尿液艾滋病病毒(HIV-1)抗体检测方法。方法 用荷兰阿克苏检测血液和美国卡里普特检测尿液HIV-1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分别同时检测吸毒人员的血液和尿液中HIV-1抗体,并与血液检测结果比较,计算尿液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 检测203名吸毒人员,血液HIV-1抗体阳性127人,尿液HIV-1抗体阳性125人,尿液检测阳性敏感度为98.4%,特异度为100%,一致性为99.0%。结论 尿液HIV抗体检测结果与血液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云南某市矿工STD/AIDS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云南省某市矿工性病/艾滋病(STD/AIDS)相关知识、性行为特征和感染率。方法在矿区暗娼相对集中的两个镇,采用方便样本抽样法共抽取427名矿工,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和首段尿,检测HIV、淋球菌、衣原体。结果有性经历的矿工中发现HIV、淋球菌、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0.3%(1/352)、0.5%(1/182)、9.3%(17/182),衣原体阳性与文化程度(P=0.027)、婚姻状况(P=0.007)有统计学意义。矿工中认为经性、血液、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可以传播HIV的分别占50.4%、43.5%、45.7%和39.3%。有27.9%的矿工没有听说过安全套,52.5%不知道安全套作用。报告嫖娼比例为14.2%,嫖娼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占40.0%。结论矿工中存在高危性行为,STD/AIDS防治知识缺乏,安全套使用率低,极易造成STD/HIV的传播,对他们进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20日,某厂发生一起77人急性砷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 1.事故发生经过:2005年5月20日上午8时,1名职工在本厂职工食堂饮用自来水,感味道怪异,数秒钟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昏、腹痛、腹泻等症状,3 h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血尿,但未引起工厂主及同事的重视.当日中午,在职工食堂就餐的76名职工、家属分别于进食后1 min至2h出现与首例患者相同的症状,疑食物中毒,送往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5.
个旧市郊室内氡、钍射气浓度和地面γ辐射水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个旧地区居室内氡(^222Rn)、钍射气(^220Rn)及其子体水平,明确钍射气的剂量贡献。方法考虑住宅类型和地理分布因素,从个旧市郊某村选取建筑结构有代表性的50户住宅的主卧室,采用氡-钍射气鉴别探测器测量氡、钍射气浓度,用沉积率装置测量钍射气子体浓度。其中14间居室采用连续性氡测量探测器和α谱氡、钍射气鉴别探测器测量氡、钍射气浓度,空气采样滤膜结合CR-39探测器测量钍射气衰变产物浓度,碘化钠闪烁计数器测量地表γ剂量率。结果50间居室的氡浓度为32~498Bq/m^3,平均136Bq/m^3;钍射气浓度为39~7908Bq/m^3,平均3297Bq/m^3;钍射气子体浓度为2.0~23.9Bq/m^3,平均10.2Bq/m^3。钍射气子体衰变产物致居民年平均有效剂量大于氡子体衰变产物的平均年有效剂量(2.9mSv vs 1.6mSv)。结论个旧市郊部分居室室内钍射气及其子体浓度高,钍射气子体的剂量贡献要高于氡子体的剂量贡献。在个旧开展氡致肺癌危险评价研究应当考虑钍射气子体的剂量贡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自1989年首次发现成批HIV感染者以来,全省HIV感染流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全省共发现HIV感染者48 951例,艾滋病传播的三种途径均存在.为了解云南省HIV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于2005-2006年开展了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昆明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的社会需求,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选取样本,通过定性访谈收集资料。结果研究共收集样本250人,其中病例组50人,对照组200人。MSM人群的社会需求主要是得到社会认同、理解和无歧视、国家免费提供高质量的安全套、保密的HIV自愿检测咨询服务、提供感染后的关怀和心理支持、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机会性感染后的治疗、有效的感染者管理和国家制定法律支持。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提供感染后的关怀和心理支持(χ2=11.241,P=0.000)、机会性感染后的治疗(χ2=10.006,P=0.000)和有效的感染者管理(χ2=14.021,P=0.000)这3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χ2=4.120,P=0.046)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χ2=7.813,P=0.031)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M人群的社会需求主要是健康需求、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3方面,在MSM人群艾滋病防控和干预服务中,要根据该人群的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服药人员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的保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日均HIV阳性服药人员不少于10人的MMT门诊56个,基线调查6个月后,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保持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2 529人,随访6个月后保持率为74.4%(1 881/2 529);脱失率25.6%(648/2 529)。脱失的原因包括强制戒毒(26.4%)、疾病/怀孕(12.0%)、死亡(10.4%)和主动退出(10.4%)等。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采取干预措施、地区、年龄大于40岁、参加抗病毒治疗(ART)、基线调查前6个月未退出治疗、基线3次尿检全部阴性、平均剂量高、参加MMT时间长等,和较高的保持率相关(P〈0.05)。结论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队列保持率,门诊工作中应积极推动HIV阳性服药人员参加抗病毒治疗,逐步提高美沙酮剂量,对40岁以下、参加MMT时间短、曾退出治疗和尿检阳性者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个旧市中小学生铅危害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有关部门提供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于2003年3-5月对云南省个旧市中小学生进行了铅水平的检洲和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目标人群铅危害严重,铅水平超标人数高迭60L3%。主要相关因素是所处学校区域、家长职业、年龄以及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因素。结论 加强中小学生铅危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已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八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不同性角色的人口学、性行为特点,以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Ⅱ型生殖器单纯疱疹(HSV-2)的感染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分类滚雪球法招募MSM,使用统一的问卷调查人口学、行为学信息,并采集静脉血液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χ2检验对比不同性角色的一般情况、性行为特征以及HIV、梅毒、HSV-2感染率,使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MSM 3 509人,其中262人过去6个月未发生过肛交性行为,20人未回答性角色情况,实际将符合条件的3 227名MSM纳入分析。按过去6个月肛交中性行为角色分为3组,仅有主动插入行为(简称1号);仅有被动插入行为(简称0号);既有主动插入,又有被动插入行为(简称0.5号)。1号组983人(30.5%),0号组621人(19.2%),0.5号组1 623人(50.3%)。三组在最近6个月的男性性伴人数、安全套使用频率、与男性买卖性史、与女性有性交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率、毒品使用史、包皮环切史方面,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P=0.348,P=0.105)。0号组HIV感染率为12.2%(95%CI:9.7%~14.8%),0.5号组10.3%(95%CI:8.8%~11.8%),1号组最低为4.4%(95%CI:3.1%~5.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梅毒的感染率1号、0.5号、0号三组比较接近(10.0%、10.6%、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HSV-2感染率0号组最低(8.1%),1号组居中(10.5%),0.5号组最高(11.8%),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MSM不同性角色人群在行为学特征上的差异,使其在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上不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