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Judkin’s法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及正常对照组(2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病变范围将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按照Gensini积分系统分为低于等于20分组、21~40分组及高于40分组.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对象的血清MPO,IL-6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MPO,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和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MPO,IL-6水平均呈显著增高趋势.[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MPO,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脂素(visfatin)、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组选取某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9例,对照组选取同时期参与体检的无冠心病及高血压者185例。测定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指标、visfatin和RBP4,并分析visfatin和RBP4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GGT(t=2.270,P<0.05)、visfatin(z=-2.613,P<0.05)、RBP4(z=-3.667,P<0.05)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而DBIL(t=-3.182,P<0.05)水平低于对照组;visfatin与DBP(r=0.13,P<0.05)、TC(r=0.17,P<0.05)、TG(r=0.52,P<0.05)、LDL-C(r=0.16,P<0.05)、GLU(r=0.11,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HDL-C(r=-0.11,P<0.05)、AST(r=-0.15,P<0.05)、DBIL(r=-0.13,P<0.05)呈负相关,RBP4与TC(r=0.20,P<0.05)、TG(r=0.43,P<0.05)、LDL-C(r=0.15,P<0.05)、GLU(r=0.18,P<0.05)呈现正相关,而与DBIL(r=-0.17,P<0.05)呈现负相关;未调整时visfatin的上三分位组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1.86倍(95%CI:1.10-3.14),调整各种因素后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消失(95%CI:0.70~2.20);未调整时RBP4的上三分位组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2.57倍(95%CI:1.51~4.38),调整各种因素后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是下三分位组的2.28倍(95%CI:1.31~3.98)。结论 Visfatin、RBP4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正>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定义为非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机制为由于壁内血肿(IMH)或内膜断裂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而非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冠脉内血栓导致,具体可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猝死。SCAD的发病受到性别、怀孕、激素水平、炎症性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遗传因素及环境、身体和情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转复急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例发生于48h以内的急性心房颤动患者,每8h1次30min内静脉滴注胺碘酮300mg,转复窦性心律后停用,如未转复,24h内共静脉滴注3次胺碘酮。结果21例患者均在静脉滴注胺碘酮后24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1.3%。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正常心率。结论静脉滴注胺碘酮可安全有效地转复新近发生的快速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rs1143627位点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8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冠心病组,并选择384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基础上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IL-1β基因rs1143627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比较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1)遗传平衡检验显示两组之间IL-1β基因rs1143627位点各个不同基因型分布符合遗传平衡规律。(2)测定数据表明冠心病组TT型,TC型,CC型频率分别为31.0%、52.3%、16.5%,对照组的频率为26.0%,52.8%、2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43627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提示携带T等位基因的人群易患冠心病的概率高于未携带T等位基因的人群。  相似文献   
6.
<正>心血管疾病(CVD) 是导致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由CVD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 770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1]。大电导钙离子激活钾(BK)通道,是表达在多种类型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2]。近年来BK通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研究[3~5]。BK通道结构和功能研究对其在各种病理生理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春梅  金基永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12-29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与白蛋白、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TC、TG、SUA、Cr和BUN水平高于对照组,但Al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DL和HDL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高TG、高SUA、低Alb、高Cr和高BUN均高于对照组(P<0.001).TC与SUA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LDL与SUA呈正相关(P<0.05).结论:白蛋白、肾脏功能及血尿酸可能是高血压等传统因素之外的冠心病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上述因素进行早期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健    鲁晓涵  金光  金基永  全贞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6,(11):2098-210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 方法 以4 972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测定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胱抑素C,分析胱抑素C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 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ysC、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和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1);调整年龄和性别后,BMI、SBP、TG、UA、BUN、Cr水平随着CysC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P 趋势<0.01),而HDL和eGFR水平是随着Cys水平的增加而下降( P 趋势<0.01);未调整时,CysC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子(OR=3.773,95%CI:2.556-5.570),但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不存在CysC水平与MS相关性。 结论 CysC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存在相关性,但受多种混杂因素影响,并不能证实CysC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选择首次AMI患者192例,其中10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89例患者接受梗死相关动脉(IRA)直接PCI(PCI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2.8%,PCI组再通率为97.8%,PCI组高于溶栓组;近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溶栓组,(65.42±9.38)%和(56.75±10.82)%,P<0.001;溶栓组病死率、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期间补救PCI例数及择期PCI例数高于PCI组。一年后,溶栓组失访12例,PCI组失访8例。两组对比,PCI组LVEF高于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再次血管再通术例数PCI组均低于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可明显增加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更好地保护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