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2例),分别口服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每天1次,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浆IGF-1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1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P<0.05),组间血压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一般项目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夜平均舒张压、baPWV及IGF-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和IGF-1水平,但两者改善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医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55例,对其中74例给予院前救护,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比较依普利酮50 mg或100 mg与氯沙坦50 mg或100 mg每天一次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高血压(9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依普利酮50mg或10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其降压疗效与氯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折地平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动态脉压差(APP)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将7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阿折地平组和氨氯地平组,安慰剂期后进入12周试验期,给予阿折地平8 mg或氨氯地平5 mg,每天1次,口服,安慰剂期及试验期结束前行常规生化、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坐位及动态血压参数、baPWV及APP均明显降低;(2)12周后两组患者相比,动态血压参数、APP及baPWV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阿折地平与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及APP,但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6.
1994~1998年,我院对11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血T_3、T_4的测定,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110例脑出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确诊,均为住院患者,本组排除甲状腺疾病病史.其中存活82例,编为存活组,死亡28例,编为死亡组.1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郑云香  曹建华 《山东医药》2004,44(26):40-40
糖尿病(DM)是一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其病因未明,至今缺乏根治措施。2001年2月~2002年8月我们对90例DM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踝-臂脉搏波波传导速度(baPW V)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警作用.方法:收集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71例,记录其基本病史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心率、血脂、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及心脑血管并发症情况.按照baPWV=1 700 cm/s为界,将患者分为高、低baPW V两...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大脑及全身心时刻都处在备战状态,加之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量过大,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运转,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她们时刻都目睹被疾病和伤痛困扰的患.也时常目睹着生死离别,这些不良情景,常常影响着她们的情绪,也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危重患者病情危重且易发生变化 ,特别是夜间 ,由于迷走神经紧张占优势 ,机体的许多功能发生了不同于觉醒状态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各种感觉减退 ,血压下降 ,心率、呼吸减慢 ,各种反射减弱 ,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减退 ,机体的“应急”与“应激”能力差 ,所以危重患者多在夜间死亡 ,猝死发生也多于白天。因此 ,做好危重患者夜间的观察与护理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 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我们所在科室死亡 51例 ,其中夜间死亡 37例 ,男 2 4例 ,女 1 3例 ,2 6~ 72岁 ,平均 54岁。脑血管病 2 2例 ,占59 4% ,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