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药学教育改革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员学习时有针对性,学习目的明确,充分发挥智能和技能。为此,对学校药学教改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的病灶形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因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住院患者145例,根据病灶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的形态特征,分为规则病灶组95例和不规则病灶组5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3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的临床功能预后。结果与不规则病灶组比较,规则病灶组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其中END 27例(18.6%),脑卒中30d后预后不良31例(21.4%)。与预后不良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规则病灶、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病灶(OR=3.949,95%CI:1.331~11.716,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2.211,95%CI:1.473~3.319,P=0.007)和END(OR=6.136,95%CI:3.043~12.428,P=0.001)是3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支供血区病灶不规则的单发小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END,并且短期功能预后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4.
2013年国际卒中大会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度国际卒中大会于2月6日至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召开.本次大会以大会报道、专题讲座、辩论会、演讲、海报等方式报道了卒中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3 700名专业人士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会前共筛选出1 443篇摘要,以口头报告和壁报的形式展示.所有接受的文摘均在线发表于Stroke网站(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v0144/2_Meet ingAbstracts).现简要介绍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 1 流行病学和血管危险因素 Khoury等[1]对卒中的性别差异性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美国辛辛那提州和北肯塔基州成年人卒中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没有随着时间改变,男性和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均在同步增高.自1993年7月至1994年6月期间,女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194/10万,占44.8%,男性为239/10万,占55.2%;2005年,女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为170/10万,占44.50%,男性为212/10万,占55.50%.  相似文献   
5.
6.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抑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筛查抑郁,评分≥7分的患者进一步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确诊抑郁。结果共纳入200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5例(27.5%)诊断为 PSD。 PSD 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腰围、高敏 C 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NIHSS 评分(基线、出院和90 d 时)、mRS 评分(出院和90 d时)、BI(出院和90 d时)以及丧偶或独居患者的构成比与非 PSD 组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均<0.05)。 PSD 组血清铁蛋白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261.90(142.10~364.90)μg/L 对164.40(132.50~195.10)μg/L;Z =-4.814,P <0.001]显著高于非 PSD 组。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基线血清铁蛋白水平>136.375μg/L是 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高1个四分位数:优势比1.041,95%可信区间1.009~1.239;P =0.04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与 PSD 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联用丁苯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46家分中心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依据是否使用丁苯酞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比较90 d良好功能预后发生率[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程度、类型及病变血管段部位等。结果 19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8%vs 32%),发病年龄男性小于女性[(61.32±10.93)vs(67.27±10.14),P<0.05)];脑血管病变分布前循环明显多于后循环(73.2%vs 26.8%,P<0.001);颅内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血管(65.3%vs 34.7%,P<0.05);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前后循环的颅内血管闭塞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后循环颅内段更易发生闭塞。结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其中外分水岭梗死患者43例,内分水岭梗死36例,混合分水岭梗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PND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分水岭梗死[分别为36.1%(13例)、50.0%(5例)、16.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8例(31.5%)患者90 d预后不良,90d mRS为(3.4±1.0)分。预后不良患者梗死类型与预后良好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中,以内分水岭梗死患者较多,占50.0%(14例),而预后良好患者中,以外分水岭患者较多,占57.4%(35/61)。预后不良患者PND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1%(16/28)比14.8%(9/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OR=6.969,95%CI:2.451~19.869;P0.01)。结论相比于脑外分水岭梗死,梗死部位累及内分水岭的患者较易发生PND,且PND与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大多数患者接受3H治疗,但当其不能使用或无效时,可采用血管内治疗.通过对201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有关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英文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总共检索到49篇文献,其内容涉及血管内治疗的时机、动脉内治疗方法以及球囊血管成形术.检索到的大部分研究探讨了动脉内罂粟碱或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二者均已被普遍证明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和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但没有证据显示其相对于彼此的明确优势.2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成形术期间的血管破裂、颅内压增高以及可能与罂粟碱相关的神经毒性.目前有关评估尼卡地平或维拉帕米治疗的资料有限,对尼卡地平报道了肯定的益处,而维拉帕米的益处则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