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心绞痛发生与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采用GC-911γ计数仪测定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病人血清中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均升高(t=2.986~6.069,P〈0.01),且UAP组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高于SAP组(t=2.163~3.255,P〈0.05、0.01)。UAP组病人的hs-CRP与IL-6及WBC呈正相关(r=0.376、0.366,P〈0.05),SAP组病人的hs-CRP与WBC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炎症反应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可为临床病情分级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12—2018-06于我院就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268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将Hp感染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134例;2组均给予常规降脂药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抗Hp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IMT、动脉内径、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水平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IMT和动脉内径明显减少,而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B组降低和改善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抗Hp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血脂、颈动脉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及炎症指标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28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1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15例.所有患者均对其病变最狭窄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和测定血浆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 SA组存在不稳定斑块,UA组亦存在稳定斑块,且两组的斑块性质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及TNF-α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P<0.01).结论 UA患者多为斑块破裂所致,斑块的破裂与炎症因子有相关性.hs-CRP及TNF-α水平有望成为预测冠脉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心绞痛病人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在心绞痛发生与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采用GC-911 γ计数仪测定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病人血清中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均升高(t=2.986~6.069,P<0.01),且UAP组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高于SAP组(t=2.163~3.255,P<0.05、0.01).UAP组病人的hs-CRP与IL-6及WBC呈正相关(r=0.376、0.366,P<0.05),SAP组病人的hs-CRP与WBC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可为临床病情分级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点。方法将28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两组:女性组15例;男性组13例。对其病变最狭窄处行IVUS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斑块、脂肪斑块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特点是斑块中脂质成分含量丰富,纤维成分含量少,更易出现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现象(SCF)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AMI行PCI术后慢血流患者30例资料,采用单双日法分组方法将其中15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5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管活性物质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包括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LVEF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成功植入支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PRA、ANGⅡ、ALD、E、NE)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MYO、CK-MB、CTNI)时间-浓度曲线显示IABP治疗组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IABP治疗组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峰值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治疗组CTNI峰值较对照组提前1天。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恢复期LVEF值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IABP治疗组与对照组于3、6个月分别为55.22%与53.17%,59.22%与52.42%,P=0.0077)。结论 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现象患者升高的交感神经系统(SNS)、RAS系统激素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CTNI的峰值提前;明显提高恢复期LVEF值,对心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0例,将其按照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6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00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cy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血清BNP和Hcy水平均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和Hcy参与冠心病的发展过程,监测这些炎性指标水平可为临床病情分级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