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摘要】 在近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血管内永久植入金属支架造成的慢性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等不足日益显现。支架的生物可降解特性理论上解决了永久性裸金属支架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依据BRS主要成分,可分为生物可吸收聚合物血管支架(BPVS)和可生物降解金属合金支架(BMAS)。镁基BMAS(Mg- BMAS)具有良好的力学结构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人体血管。该文就Mg- BMAS在脑血管、周围血管、循环大动脉和冠状动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其优缺点、相应优化措施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镁基合金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比铁基合金和锌基合金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镁基合金的降解速度太快,无法与组织愈合的速度相匹配,而且还表现出不均匀腐蚀的特性。因此,研究者们从支架的表面改性、锻造工艺和成分配比等方面优化支架生物金属特性,并且逐步运用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本综述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特性;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大型动脉瘤(PCL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4例PCLA患者(14枚动脉瘤,最大径≥10 mm).均为单发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主干3例,椎动脉V4段11例.采用改良R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8.98,95%CI:1.87~43.22,P=0.006)。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对比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强化药物治疗合并低灌注表现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合并低灌注表现的ICAS患者,依据临床治疗方式分为球囊组和药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进行配对,得到新的两组患者。对比两组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随访期任何类型同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任何原因所致死亡。结果 PSM后选取68例匹配患者,球囊组和药物组各34例。中位随访25个月(6~36个月),药物组、球囊组3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为分别为2.9%(1/34)、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截至末次随访,药物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球囊组(14.7%比8.8%,OR=1.782,95%CI=0.390~8.132,P=0.7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合并低灌注表现的ICAS效果可能较好,但远期疗效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长随访周期的临床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7.
8.
患者女,39岁.以“间歇右侧头部胀痛3年,右眼视力下降3周”于2016年7月22日入住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史.查体右眼视力下降,右眼指数20 cm,余无明显异常.2016年7月28日头部CTA扫描发现右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巨大动脉瘤(图1①).入院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5d后于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术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DSA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大小约22 mm×25 mm,瘤颈约10 mm(图1②),术中使用了7枚弹簧圈和1枚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ev3/Covidien,Irvine,California,USA),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腔部分栓塞,瘤腔内对比剂仍明显渗漏,载瘤动脉通畅(图1③).术后继续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五病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2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其术后下肢制动时间进行改良:下肢制动4 h后去除绷带,床上活动穿刺侧下肢2 h后可下床活动。观察的主要安全性指标是下肢活动后出现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次要安全性指标有穿刺点渗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所有患者活动后均未出现迟发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不良事件有:1例患者卧床制动2 h后弹力绷带松开,发现穿刺侧皮下淤血,但皮软、无硬结,考虑穿刺时皮下血肿扩散,给予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h后下床活动血肿无增大,24 h内超声未见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卧床制动4 h去除绷带后穿刺点少量渗血,无血肿,继续给予加压包扎4 h后下床活动,无渗血及血肿形成;1例术后常规超声发现皮下小血肿,但无肉眼可见血肿。所有患者24 h内下肢静脉超声未发现深静脉血栓。 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制动4 h,术后6 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