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体检人群中筛查出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在2年及4年后进行随访观察,旨在了解其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成年人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病情况。方法2002年共1966人进行体检并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004年随访到1646人,随访率83.72%。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甲亢)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72%和0.25%。女性〉40岁组亚甲减年发病率高于≤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9,P〈0.01),而男性两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组亚甲减年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x^2=24.122,P〈0.01),而≤40岁组男女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甲亢两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甲减既往史阳性组年发病率高于阴性组(x^2=6.898,P〈0.01);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甲亢既往史、家族史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POAb阳性组亚甲减年发病率高于阴性组(x^2=14.084,P〈0.01);而亚甲亢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城区部分体检人群亚甲减发病率偏高,高龄、女性和TPOAb阳性者发病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总结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亚临床甲亢)患者的自然转归.方法 对2002年9-12月在我院门诊体检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激素(TT3和TT4.)、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筛选出亚临床甲减58例,亚临床甲亢30例.随访2年,2年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58例亚临床甲减者中13例(22.4%)甲状腺功能转为正常.44例(75.9%)仍为亚临床甲减.1例(1.7%)进展为临床甲减.甲状腺明显肿大及血清TSH浓度是影响亚临床甲减转归的危险因素(P均<0.05);30例亚临床甲亢中22例(73.3%)转为正常,2例(6.7%)仍为亚临床甲亢,1例(3.3%)发展为临床甲亢,5例(16.7%)转为亚临床甲减.血清TSH浓度可能影响亚临床甲亢的转归(P<0.05).结论 在2年内仅有少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进展为临床状态.甲状腺明显肿大、初始血清TSH浓度>10 mU/L是促使亚临床甲减进展为临床甲减的高危因素;而初始血清TSH浓度≤0.15 mU/L的亚临床甲亢向异常转归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 患者男,71岁,因"三多一少"13年,血糖波动1个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诊为"糖尿病",曾口服多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1年前出现下肢浮肿,外院查尿蛋白+++,血肌酐500~600 μmol/L,血钾7 mmol/L,血压升高及贫血,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曾短暂注射过动物胰岛素(2~3 d),此后应用人胰岛素治疗,为"诺和灵R"8U(3餐前30 min)及"诺和灵N"4 U(睡前),10余天后改为"甘舒霖30 R"16 U(早餐前)、12 U(晚餐前).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伴骨关节疼痛3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肾衰竭"病因不详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同时给予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治疗.3月前患者出现双膝关节酸痛、伴双下肢骨痛、全身皮肤瘙痒,疼痛进行性加重,以至于不能上台阶.1月前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 2436pg/ml,经口服骨化三醇0.25~1μg/d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复查iPTH2400pg/ml,血红蛋白84g/L,血钙2.59mmol/L,血磷3.53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对体检人群共1602名成年人进行TSH、TT3、TT4测定。血清TC,TG水平及B型超声波诊断脂肪肝均采用同期或近期健康体检结果。男性和女性又划分为20-39岁、40-59岁及≥60岁的3个年龄组。结果(1)该人群总体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6.6%。(2)亚临床甲减人群TC、TG水平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单因素比较亚临床甲减在TC升高人群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女性及男性各年龄组TC正常组及TC升高组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同样说明TSH水平不是TC升高的影响因素。(5)男性各年龄段TG升高组与TG正常组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除高龄组(≥60岁)外各年龄段TG升高组均比TG正常组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高,组间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多因素回归分析中TSH为TG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102(P=0.03)。(6)分别校正血压、体重指数(BMI)及血糖后,脂肪肝人群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与非脂肪肝人群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多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TSH水平非其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亚临床甲减与血清TC水平无显著相关,而可能引起血清TG水平增高;亚临床甲减似乎不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经外科治疗后出现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升高伴正常血钙(normocalcemic parathormone elevation,NPE) 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该病的诊治能力,完善PHPT患者的术后管理。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PHPT且术后6个月内出现NPE的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转归,并进行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临床特点:9例患者中6例为中老年女性,3例为男性。除1例为无症状性PHPT,其余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肾结石及恶心、乏力。实验室检查:就诊时均血钙升高[(3.33±0.48) mmol/L],血磷降低[0.76 (0.74,0.78) mmol/L],24 h尿钙升高[8.1 (7.8,12.0) mmol/24 h],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明显升高[(546.1±257.7) ng/L],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3水平(21.0±5.7) nmol/L],骨源性碱性磷酸酶[7例41.3 (38.6,68.4) μg/L,2例>90 μg/L]及N端中段骨钙素(>71.4 μg/L)明显升高,2例患者存在肾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7例骨质疏松,3例患者肾脏超声见肾结石。所有患者甲状旁腺影像学检查均发现明确病灶, 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7例为单发病灶。治疗及转归:2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其余患者予甲状旁腺微波热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均出现PTH升高[(255.0±101.4) ng/L],血钙正常,甲状旁腺超声未发现复发病灶。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联合治疗至术后6个月,PTH均显著下降,术后血钙水平始终正常。结论: PHPT术后发生NPE与术前PTH高水平、维生素D缺乏及肾功能受损可能相关,但并不意味着PHPT的复发或者存在残余病灶;术后充足的钙剂及维生素D的补充可能使患者获益;应规范对PHPT患者的术后随访,以预防和治疗术后NPE。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多种胰岛自身抗体的检出情况和不同类型T1DM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67例T1DM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沉淀法(RIP)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等6种胰岛自身抗体情况。结果本组T1DM共67例,其中经典型T1DM53例,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12例和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2例。起病年龄2~77岁,体质指数(BMI)(22±4)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lc)9.7%±2.4%,空腹C肽(0.3±O.4)μ/L。GADA(ELISA)阳性51例(76.1%),GADA(RIP)阳性35例(52.2%),IA2A阳性19例(28.3%),ZnT8A阳性16例(23.9%),IAA阳性16例(23.9%),ICA阳性10例(14.3%)。前4种抗体检测方法至少1种阳性者共56例(83.6%)。51例ELISA法GADA阳性包括了35例RIP检测GADA阳性中的33例、19例IA2A阳性中15例及16例ZnT8A阳性中的14例。经典1型糖尿病在发病初至半年内需要胰岛素治疗,而LADA平均在发病3.9年后需要胰岛素治疗。2例FT1D患者起病急,发病时血糖分别为41.1和23.1mmol/L,HbAlc分别为7.8%和6.5%,空腹及餐后血C肽均小于0.03μg/L或不能测出。结论ELISA检0n.0GADA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联合多种抗体检测对T1DM诊断作用有限。FT1D起病急骤,代谢紊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作为血糖控制达标;以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了解患者精神状况,SDS≥50分为抑郁状态;以PSQI≥7分为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88例)和睡眠障碍组(112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与睡眠障碍、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年龄、HbAlc、血糖(空腹、0.5h,2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SQI评分、SDS评分、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t=-19.49~-1.99,,=9.931,均P〈0.05);C肽(空腹、0.5h)、体质指数(BMI)明显偏低(t=2.07、2.14、2.35,均P〈0.05)。PSQI评分〈5分组、5~7分组、7—9分组和≥9分组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9%、19.6%、10.0%和8.6%,随着PSQI评分升高,血糖达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与年龄、男性、HbAlc≥7.0%及抑郁呈正相关,与BMI负相关(OR=1.04、2.38、2.98、2.14、0.89,均P〈0.05)。HbAlct〉7.0%与睡眠障碍及2h血糖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治疗呈负相关(OR=2.81、1.21、0.33,均P〈0.05)。结论T2DM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其与高血糖存在着交互影响,并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对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和血糖控制,以改善睡眠和有效提高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