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基莲心碱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DMA)的关系。方法:10 mg·L-1的LPC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24 h或0.1,1.0,10.0 μmol·L-1甲基莲心碱预处理HUVEC-12细胞1 h,再予LPC孵育细胞24 h,收集细胞上清液测定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ADMA含量和收集细胞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LPC孵育HUVEC-12细胞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MDA,ADMA含量及细胞内ROS水平显著性增加(P<0.05),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0.1,1.0,10.0 μmol·L-1的甲基莲心碱预处理组ROS水平,MDA,ADMA含量显著降低,NO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甲基莲心碱对LP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ADM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观察79例原发性高血现人的血压、左重量指数(LVMI)和QT间期离散度(QTcd)及QTcd%的变化,以探讨QTcd与LVMI及左室肥厚(LVH)4 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伴LVH组的QTcd及QTcd%均明显高于无LVH组;QTcd及QTcdT随LVMI增高而增高(r=0.7720,r=0.6798),与血压均无明显相关,提示QTcd的增加不是血压变化所引起,而系左室肥厚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C损伤对照组,LPC损伤加淫羊藿总黄酮低、中、高浓度(50、100、200nag·L^-1)组,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淫羊藿总黄酮剂量依赖性地降低LPC诱导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MDA、LDH含量增加并抑制细胞内ROS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对LP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RO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在房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房间隔缺损(ASD)发病率占首位,为21.4%。当此病发展至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心电图产生相应改变(如右心室电压增高等)。本文探讨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疾病进程的判断分析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21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红细胞膜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及红细胞内Ca2+浓度([Ca2+])的变化。发现冠心病组TG,TC,LDLC及红细胞内[Ca2+]高于对照组;而血浆HDLC,红细胞膜Na+K+ATP酶与Ca2+ATP酶活性低于后者;Mg2+ATP酶无变化;Na2+K+ATP酶,Ca2+ATP酶分别与血浆TG,TC和LDLC呈负相关,与血浆HDLC呈正相关。根据测定结果,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浆B型利钠肽(BNP)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及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2例NYHA分级Ⅳ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分别检测急诊入院时即刻、入院后24 h和72 h测量的血浆BNP水平,并计算72 h内血浆BNP水平变化率(RATE).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出院时疗效将其分为疗效良好组(出院时NYHA级别改善≥Ⅱ级者),疗效不良组(出院时NYHA级别改善≤Ⅰ级者)及死亡组,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死亡风险相关的因素,ROC曲线评价相关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组间3个时间点及疗效良好组各个时间点的血浆BNP水平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疗效不良组及死亡组血浆BNP水平下降趋势不明显.回归分析显示只有72 h BNP水平对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表明72 h BNP水平对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意义较高.结论:动态监测血浆BNP水平可作为监测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治疗疗效和预测其预后的重要、可靠指标之一,并对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评估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cTnI的浓度,同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大范围心肌梗死组,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和小范围心肌梗死组3组血清cTnI浓度分别为(3.80±0.21)ng/L、(3.27±0.20)ng/L和(3.04±0.15)ng/L。大范围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P<0.01),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小范围心肌梗死组(P<0.01)。大范围心肌梗死组,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和小范围心肌梗死组三组血清cTnI浓度下降至<0.15ng/L所需天数分别为(7.36±1.30)d、(6.42±0.64)d和(6.30±0.78)d。大范围心肌梗死组所需天数显著多于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P<0.05)和小范围心肌梗死组(P<0.05)。而中等范围心肌梗死组和小范围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具有高度敏感及高度特异性,cTnI浓度可作为判断AMI时梗死范围和疗程长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定性分析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特异性。方法:测定三组病人(急性心肌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根据检测的阳性率,确定其对三组病人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急性心肌炎34人均为阴性;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3人均为阴性;急性心肌梗塞33人有31人为阳性,2例阴性,说明血清肌钙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心房分离(AD)是依靠心电图诊断的罕见房性心律失常,虽有个别报道,但有争议[1].本文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观察79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左室重量指数( L V M I) 和 Q T 间期离散度( Q Tcd) 及 Q Tcd % 的变化,以探讨 Q Tcd 与 L V M I 及左室肥厚( L V H) 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伴 L V H 组的 Q Tcd及 Q Tcd % 均明显高于无 L V H 组; Q Tcd 及 Q Tcd % 随 L V M I 增高而增高( r = 0 .7720 ,r = 0 .6798 ) ,与血压均无明显相关,提示 Q Tcd 的增加不是血压变化所引起,而系左室肥厚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