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内科学   77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循环表膜抗原阳反应与血吸虫雌虫排卵的关系。方法:用新西兰兔15只,各经肤接种日本血吸虫尾幼250条,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口服丙烯基硫脲,对比感染前、后逐周血中用斑点-ELISA法测出的循环表膜抗原。结果:第一组兔感洒19天后开始口服丙烯基硫脲295-590mg/d,每周连续喂药3天直至感染后第8wk,循环表膜抗原始终为阴性。第二组兔于第465天起服同剂量,感染后6wk时斑点-ELISA呈阳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性别与循环抗原检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单性尾蚴感染家兔,追踪观察循环表膜抗原检出情况。结果9只雄性尾蚴感染兔(检虫15—133条,平均53.1条)及9只雌性尾蚴感染兔(检虫1—102条,平均36.1条)用斑点-ELISA法定期检查1年,循环表膜抗原始终为阴性。而7只复性感染兔(检虫4-161条,平均67.1条)于感染后6—10wk先后出现斑点-ELISA阳性反应。单性雌虫在家兔体内发育不良,呈螺旋状,其寿命至少1年。单性雄虫则可发育成熟,虫体肥厚、粗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Dot-ELISA检测丝虫病人抗丝虫抗体的初步结果。62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6.8%,49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7%,50例和39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4.0%和5.1%,与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者的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检测微丝蚴血症者抗丝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方法简便,可望用于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感染兔血清中循环抗原及/或免疫复合物的实验结果.以血吸虫成虫盐水浸液抗原ACSE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抗成虫表膜的单克隆抗体8SE_4。此抗体经DE_(52)柱层析提纯后制成HRP-8SE_4结合物.血清样本与HRP-8SE_4作用后加入PEG(mw·6000)沉淀免疫复合物,然后加入底物OPD显色,于492nm读数,OD值即反映血循环中抗原及/或免疫复合物的量。实验结果表明5只重感染兔(接种尾蚴15O0~2000条)于感染后6wk可见OD值明显升高,达到感染前的1.9~4.5倍。5只轻感染兔接种尾蚴10~500条亦于感染6wk后OD值明显上升,至感染后8wk达高峰,此后至11wk剖杀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5轻感染兔检虫数为4~326条,未见虫荷与检测结果有明显相关。本实验结果提示感染兔血清中有循环表膜抗原及/或其复合物存在。至于检测该抗原能否用于考核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 DNA探针pHD5、pEG18、pSM889 结合 Southern blot 杂交技术对采自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地的羊源细粒棘球蚴与采自青海、甘肃的牦牛源细粒棘球蚴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这些省、自治区采集的羊源细粒棘球蚴彼此之间未见有明显而稳定的杂交条带差异,属于同一虫株。青海和甘肃两省牦牛源细粒棘球蚴彼此之间也未见明显而稳定杂交条带差异,据杂交图谱判断似与羊源细粒棘球蚴属同一虫株。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检测巴西420例曼氏血吸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CSC)和免疫复合物(CIC)的结果。循环抗原的检测用放射免疫沉淀-聚乙二醇测定法(RIPEGA)。抗曼氏血吸虫成虫抗原的免疫兔血清经同种抗原亲合柱层析后按Morrison等方法用~(125)I进行标记。受检血清预先用正常兔Ig于37℃吸收2小时,并以硼酸缓冲液(0.1M,pH8.7)作1:5稀释。取此稀释血清0.2ml,加入~(125)I标记的抗曼氏血吸虫抗体([~(125)I]抗-SmAb)(10,000cpm),置37℃1小时后,室  相似文献   
7.
棘球蚴特异性抗原的蛋白质印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寻找细粒棘球蚴 (Eg)和多房棘球蚴 (Em)特异性抗原组分用于免疫诊断。 方法 对Eg、Em的囊液、原头节、囊壁角质层、囊壁生发层及犬泡状带绦虫、犬豆状带绦虫、羊细颈囊尾蚴、猪囊尾蚴等 4种异源性绦虫 ,共14种粗抗原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ting)、Genesnap和Genetool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不同抗原蛋白条带分别与囊型棘球蚴病 (CE)及泡型棘球蚴病 (AE)患者血清反应的差异。 结果  14种粗抗原中与CE、AE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的 11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130000、100000、94000、80000、75000、66000、62000、52000、38000、32000及 24000 ;与CE患者血清有特异性反应的 5条蛋白条带Mr为 41000、40000、22000、160 00和12000 ;与AE患者血清具有特异性反应的 8条蛋白条带Mr为 120000、109000、86000、59000、43000、28000、20000及 18000。 结论 确定了Eg和Em共有的交叉反应性抗原和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特异性抗原组分 ,为进一步分离和鉴定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抗原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兔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测定结果及其与肾病及肝纤维化的关系。10只家兔经皮肤感染尾蚴1或4次,共50~500条。另外4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感染后每半个月采血1次,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25)I]标记Clq结合率,用单向幅射状免疫扩散(SRID)法测定C_3(补体第3成分)和Clq(补体第1成分的1个亚成分,能够认别抗体球蛋白)含量,以此表示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卵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中制成匀浆。离心后上清液为水溶性抗原(JSEA)。沉淀用8M尿素提取,得尿素溶解性抗原(JEU)。用动力学酶标固相免疫方法(K-ELISA)进行测定,JEU的抗原总活力得量为JSEA的2.83倍。将JEU通过Bio-Gel A 50 m柱分得的JEG_3为稳定的不含尿素的高抗原活力成分。作为诊断用抗原,应用K-ELISA对血吸虫病人血清进行测定,JEG_3较JSEA为敏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区带电泳转移酶标免疫印斑技术,薄膜聚焦电泳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的结果均表明,JSEA和JEG_3含有不同的蛋白质抗原成分,前者各组分的分子量在20万道尔顿以下,后者则主要为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在40万道尔顿以上。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兔疫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所用抗原涉及血吸虫生活史中各个时期;所用方法包括了补体结合、间接血凝、胶乳凝集、凝胶电泳(或扩散)、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以及环卵沉淀试验等.免疫诊断的依据长期来主要为检测特异抗体.由于抗体在宿主体内长期持续存在,甚至经过有效治疗后粪便中已找不到虫卵,抗体仍长期不能消失,因此不能用于区分活动性感染和既往感染,也无法反映治疗的效果.而检测循环抗原则可弥补上述之不足.因此许多学者对之竞相研究,特别是引入单克隆抗体技术,使得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