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于气管、支气管的黏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气管、支气管MEC临床资料和CT表现。所有病例行层厚为3mm胸部螺旋CT扫描,其中平扫3例,增强扫描2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和仿真内镜(CTVE)重建后进一步观察。结果 1例气管MEC表现为受累气管壁局部增厚,肿瘤轻度强化。3例左主支气管MEC表现为主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结节,并沿支气管方向生长,平扫肿瘤稍低于或等于肌肉密度,密度均匀;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强化,1例见钙化;3例均有气道阻塞性改变,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气管、支气管ME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的各重建图像能更完整、清晰地显示肿瘤,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泡微石症(PAM)的CT特征。方法肺泡微石症3例,全部行常规CT,其中2例再行HRC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CT表现。结果 CT特征性表现为:可明确双肺弥漫分布的微结节的钙化密度,以中下肺野的后胸膜、纵隔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最密集,可形成“白描征”和“火焰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HRCT则可进一步显示肺野毛玻璃样改变,小叶中心分布的微结节,小叶间隔及支气管血管束的钙化密度与增厚。结论肺泡微石症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直径小于3cm的孤立性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直径小于3cm的孤立性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CT表现,以期提高与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cm的孤立性FOP的CT征象。结果24例紧贴或邻近胸膜,其中17例位于各胸膜交界区。病灶呈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9例,三角和多角形5例。病灶边缘呈向心性弓形凹陷12例,其形态均为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粗长毛刺征9例,其中7例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细短毛刺征5例,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分叶征4例,3例病灶为类圆形;另外出现血管纠集征9例,棘状突起征4例,支气管空气征6例,空洞征2例,空泡征3例,病灶内液化5例;病灶明显强化率为60%。病灶在不同层面的表现显著不同14例,其形态均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结论直径小于3cm的孤立性FOP与胸膜关系密切,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的常与SPLC鉴别不难,而呈类圆形的常与SPLC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咯血患者的食管固有动脉(PEA)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出现异常PEA的高危因素,评价明胶海绵(GS)栓塞PEA的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动脉栓塞治疗的43例咯血患者行选择性PEA造影术,包括肺结核15例,单纯性支气管扩张18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7例,支气管肺癌3例.1例1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无效.对发现异常的PEA行GS经导管内栓塞.观察选择性PEA插管的结果,分析PEA的血管造影表现.经导管补充栓塞PEA的所有患者,随访观察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PEA选择性插管成功37例(86.0%),共发现39支PEA.PEA表现异常17例(45.9%),血管18支(46.2%),主要表现为主干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下肺组织,PEA与肺动脉分流11例,4例PEA发出1支下肺支气管动脉并与正常起源的支气管动脉异常交通2例.PEA表现异常患者中,病灶均累及肺下叶基底段,其中基础疾病以单纯性支气管扩张最多.所有患者栓塞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PEA可参与咯血的供血,当肺内病灶累及下叶基底段时,有必要行选择性PEA造影.异常的PEA应用GS经导管补充栓塞是必要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率、与原发疾病的关系及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栓塞责任NBSA治疗咯血的效果.方法 对139例接受TAE治疗的咯血患者行系统的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患者原发病为:肺结核66例(2例有胸廓改良术史、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单纯性支气管扩张41例(其中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有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史),支气管肺癌15例,隐原性咯血7例,尘肺3例,支气管结石3例,支气管囊肿1例,脓胸1例,肺癌术后1例,慢性肺栓塞1例.对发现的责任NBSA行栓塞术,观察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概率、责任NBSA分布情况及与原发病的关系.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结果 139例中73例(52.5%)咯血与出现病理性NBSA有关.共计181支责任NBSA,包括肋问后动脉88支、胸廓内动脉27支、膈下动脉21支、食管固动脉20支、胸外侧动脉9支、肩胛下动脉7支、肋颈干5支、甲状颈干4支.肺结核患者咯血的责任NSBA以肋间后动脉(75支)和锁骨下、腋动脉的分支(44支)为主,单纯性支气管扩张者以食管固有动脉(16支)和膈下动脉(17支)为主.本组患者TAE后,即刻止血 69例,包括1次以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支气管动脉(BA)已闭塞无效和复发的19例、BA正常的初治者4例.本组中除1例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后出现同侧小脑梗死和1例行BA和胸廓内动脉栓寨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获6个月以卜的随访60例.术后间断性痰中带血16例;11例复发,10例再次TAE后停止咯血8例、间断性痰中带血2例,1例外科肺叶切除后咯血停止;其余未再咯血,但1例术后8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术后2周死于原呼吸衰竭加莺.结论 相邻病灶的刺激和肺血流灌注不良或缺失的心血管疾病可致相应的NBSA参与肺内供血并成为咯血的责任血管,系统的血管造影和完整的TAE可提高咯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胸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明确诊断的MPA胸部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其中4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3例,实变影2例,纤维化2例,肺大泡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2例,胸内淋巴结增大3例;外周型为主3例,中央型及无明显区域分布各1例。2种及以上肺部病变并存4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增大的3例。结论 MPA胸部CT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间28例PC的临床、相关检查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对所有PC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28例PC,男性19例,女性9例,中青年为24例;7例有基础疾病;9例无任何症状,其余18例有咳嗽、咳痰、低热等轻度呼吸道症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肺穿刺、经纤支镜肺活检(TBLB)病理和细菌学确诊,其中26例行苏木素伊红和组织化学染色,均有隐球菌阳性提示;13例行核医学肺显像检查,12例诊断为恶性病变。28例PC影像学表现分为3种类型:肺结节、肿块(16例),肺炎样改变(7例),混杂性改变(5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1)PC影像学表现为结节、肿块病变者临床症状较轻,而表现为炎症样改变和混杂性改变者临床症状较重。(2)有基础病变的PC患者多呈炎症样改变或混杂性改变,并且其临床症状相对较重。结论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应重视PC的存在,认识此病的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并应积极开展病灶经皮肺穿刺及TBLB检查,减少开胸手术率。  相似文献   
8.
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认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6年10月本院收治的DPB43例,其中病理活检确诊3例,40例临床诊断。结果:DPB的主要胸部CT征象是①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占86.05%,无融合趋势;②小气道细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双轨征和环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可见管壁增厚,占67.44%;③炎性斑片影,占53.49%,多为小斑片影。鼻旁窦CT检查多有慢性鼻旁窦炎表现,本组病例占71.43%。结论:CT是DPB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方法,高分辨力CT(HRCT)是胸部CT征象的最佳显示方法,鼻旁窦CT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HR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CT表现的认识,探讨CT对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DPB51例,其中病理活检确诊3例,临床诊断48例。结果1胸部CT征象:①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占88.24%;②小(细)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小气道支气管“双轨征”和环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占66.67%;③炎性斑片影,多为小斑片影,占52.94%。2.副鼻窦CT检查时多有慢性副鼻窦炎表现,本组病例占7333%。结论CT是DPB诊断中必要手段,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显示方法,副鼻窦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异常体动脉(anomalous systemic artery,ASA)供应正常左下肺基底段为一罕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本病含义为起源于降主动脉的ASA供血部分或全部左下肺基底段,而受累肺组织的支气管树和肺实质正常;相应的肺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